有人说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资,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二 )


3.投资趋向三:杠杆化
说到投资杠杆,很多人可能不大熟悉 。但是这个概念对于职场的作用真的是很大 。结合职场的特征,我来简单解读一下:
首先,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
俗话说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道理 。借用一些渠道、平台或者机会,在取得收益的同时也顺便积累自己需要的资源,锻炼自己的商业视野和真抓实干的能力,当自己羽毛丰满的时候,就会一飞冲天 。
在这期间,个人要付出资金、精力与劳动,但是这些付出相对于社会上的资金来往和投资行为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就是借用了企业的投入,以职业打拼作为未来发展的杠杆 。这种借助职场打拼,以极小投入换取未来最大收益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杠杆性 。
其次,所谓打工也并不只是像机器一样劳动 。人都有思想、都有理想 。在工作过程中资源和机会都是满满积累和捕捉的 。随个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人资源的积累,个人能力的提升,一旦抓住机会就有了获取更大收益的可能 。
小结:从投资角度来看,打工是打工者基于自身实力、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基于投资特性最明智的选择 。少付出、多收益;低风险、高回报;而且还可能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杠杆 。这样的选择“愚蠢”吗?
1.局限性一:将打工(职业)视为唯一性选择
人生在社会之间,在万花筒式的世界上有千百种谋生的选择 。古来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 。没有人下生就注定要打工,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打一辈子工 。
打工是一部分人处于自身经济与社会实力的现实选择,但是打工却未必是其终身选择 。在人生的打拼过程之中,“趋利化”是一个人的惯性,“量力而为”也是一个人的行为特点 。什么对自己有利就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你资金不足的时候只能打工谋生,但是随着财富的积累,资金实力允许的时候就可以投资做一些生意 。没有什么是恒定的,是不变的 。
2.局限性二:认为打工就是纯粹出卖劳动力,与商业或其他收益性资源和机会无缘
一入职场深似海,在观点持有人眼里,进入职场就是进了阿鼻地狱,就是进入了永远走不出的荒漠 。实际上,职场根本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工作中可以认识朋友,可以接触社会,可以积累资源,也可以捕捉商机 。换句话说,职场是一个不错的“杠杆”,只是看你如何利用它 。
观点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两点:
首先,是将职场封闭化 。觉得职场就是职场,职场人就是鱼缸里的鱼,永远在密闭的空间里游不出去 。这是将职场从社会和人的社会性之中挑了出来,单独看待 。否定了职场的丰富性以及职场的关联性 。
其次,觉得职场人就是出卖劳动力 。这是一种绝对雇佣的观点 。就如同旧社会扛长工一样,永远不得翻身 。觉得职场人既没有财富积累的可能,有没有转变角色的机会 。这是狭隘的,而且是陈旧的思想 。
3.局限性三:非对等思维
什么意思?就是用自己身亿万身家和功成名就的特定状态来看待正在职场努力的其他人 。
这忽略了两个基本的现实,其一,成功的历史性机遇;其二,成功的指数型增长 。
所谓历史性机遇,是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有不同的致富机会,有不同的投资收益逻辑 。作为一个过来人,用过去的眼光看待现在是不合适的 。就如八九十年代靠野蛮奋斗发家的一些土豪鄙视现在职场的一些奋斗着一样,时代不同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
如果将一些成功人士放到现在从零开始,未必会成功,可能连很多职场打拼的人都不如 。是时代的特征和竞争的态势决定了这一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