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喜爱的“深夜食堂”不仅关乎钱袋子( 三 )

  发展夜间经济 , 店铺再小 , 也要树立品牌意识 。 在湖北武汉等夜宵文化繁盛的地方 , 兴起了一些“婆婆烧烤”——自主创业的婆婆支起烧烤铺 , 一干就是几十年 , 闻名而来的食客动辄排队一小时 , 就为了吃上一口油滋滋的烤串 。 这种小微店铺的品牌 , 不一定要远近闻名 , 也难以实现大量的品牌和广告投入 , 做到让街坊邻居认同 , 在周边社区成为一块招牌 , 便已足够 。

  夜间经济 , 要为消费者提供稳定的预期感 。 哪怕是额外的营业时间 , 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几天前 ,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就在节目中批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美术馆总店改造装修效率过低 。 这家知名的“深夜书店”早已成为北京的知名去处 , 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始终大门紧闭 , 让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 不同于白天全面铺开的商业形态 , 夜间经济满足的是兜底式需求 。 哪怕只亮一盏灯、开一个柜台 , 人心就会归拢 , 生意就能兴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