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三丰在宝鸡都有哪些历史记载?( 二 )


第一道场金台观
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定居下来时,此处尚是个少有人知、不大起眼的小道观 。他在这里练功种地,修行传道,招徒讲经,广布善事,扩大了金台观影响 。于是,金台观因为张三丰在此修道而声名远扬,并成为张三丰的第一道场,也是张三丰修道时间最长的道场,张三丰也因此成为金台观的正神 。在张三丰云游过的其他许多道观(如武当、龙门等)遗址中,他都处于偏位,目前所见只有宝鸡金台观主奉张三丰,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罕见 。这也是宝鸡金台观最大的地方特色 。
根据张三丰《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时,张三丰已在宝鸡金台观修行多年 。宝鸡金台观内《赠张三丰书制碑》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张三丰仍“寓陕之宝鸡” 。《陕西通志》记载:永乐间,张三丰遇生员张恪于周公庙(岐山县)朝阳洞 。张恪是1414年的解元,这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三丰还在宝鸡修道 。由此可见,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至少有五六十年时间 。所以,张三丰在《归秦》一诗中说:“西秦久住似秦人” 。
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扩大了金台观的修道场所;吟诗作赋,挥毫写书,平日里有求必应,为不识字的乡民无偿代写书信,年关节俗还写对联、条幅赠送乡民;平日里乐善好施,行医救生,从死神手中救回了许多患病乡民的性命,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 。因他年高体健,仙风道骨,就经常有人向他求教长生不老仙术,他听了默不作声;相反,一旦有人向他请教道书经义,他就滔滔不绝地边讲边比划着,奉劝世人一心向善,多行善事,当有福报 。为此,在宝鸡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 。如金台观的“三绝”:“神锄定柱”“瓜皮书诗碑”和“翻转瓦罐” 。在宝鸡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张三丰,简直就像一位仙人,忽隐忽现,行踪莫测,飘逸神奇 。
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季的一天,张三丰在山里小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停住了脚步,自言自语道:“呀!日子到了,我今天要死了 。”话音刚落,就扑倒在地 。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地一位名叫杨轨山的乡绅路过此地,发现一个老道士横卧山野,赶紧上前试了下,已经了无气息,心里非常同情死者如此落魄,就找人将其拉回家中,买了幅棺木安置妥当,准备待次日天明时让他入土为安 。
这天夜里,杨轨山已经休息了 。在似睡非睡间,他隐隐约约听到棺木里传出了悉悉索索的响声,以为是钻进了老鼠,就没有当回事儿 。但是,那边的响动声越来越大,他越听越害怕,心里也越来越慌乱,根本无法入睡 。于是,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棺木前,猛地一下掀开棺盖,只见那老道士先是慢慢地伸出了手,然后竟然从里面跳了出来 。这下子把杨轨山吓得不轻,立时魂飞魄散,昏厥在地,不省人事 。当次日天亮后,家人把杨轨山摇醒,发现老道士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了一只铜皮小鼓和一偈 。偈上说:
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 。
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
此诗喻指元朝终止、明朝开始之意 。至此,杨轨山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老道士就是在金台观修行的张三丰 。后来,杨轨山拜张三丰为师,做了其俗家弟子,并出重资对金台观进行了修葺扩建 。
关于张三丰的死而复生,《武当山志》也有记载,说张三丰在陕西宝鸡修道期间,曾经游历过四川青城山,后来又到湖北武当山传道授武,但他若隐若现,出没无常,行踪不定 。
创立太极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