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呢?( 二 )


4、天底下的事情一定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易经》里讲的那句话 。两个东西要同时存在,也就是“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要同时存在,今天做学问的人喜欢将其分开来看是不正确的,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不要偏离这个,否则最后倒霉的肯定是我们自己 。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浅见,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
谢谢!
【你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呢?】谢邀 。"知易行难"的讨论大概来自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 。孙中山从他的革命实践中,对这种这种说法提出挑战,认为它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并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论断,这种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孙中山不同于封建社会传统的资本主义进步思想 。孙中山又说“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进于行”,反映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孙中山也因此得名"中国革命先行者" 。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先有理论还是实践,或者先实践然后建立理论?是学习掌握某种理论容易,还是践行这种理论更难?
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为例,事先根本没有理论可遵循,唯有几个"特区"在"摸着石头过河",进而推广到全国;脱贫致富,高校扩招,医疗改革,股票市场等等,无一不是"先试验,再推广",最后上升到理论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尽管改革步伐的加大,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但如果坐等理论成熟再来"知难行易",恐怕中国还是四十年前的老样子 。
心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知行合一" 。
但陆九渊主张"知先行后" 。
而王阳明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
王阳明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反对“知而不行”,认为知和行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
这里要说一说王阳明提出的"灭人欲,存天理",很多人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灭人欲"就是要把人的一切欲望灭掉,吃穿住行,游乐敦伦 。所以把王阳明看成是一个反人类的怪物 。所谓人欲,是指人在后天生存和学习过程中沾染上的不良习气,它蒙蔽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以假为真,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里的"本来面目"即天理 。和陆象山先生说的"层层剥落,发明本心"的本心是一个意思 。所谓"致良知"也是发明本心,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佛家"照"的境界 。
无所谓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因为知与行是一体的,不分先后 。在“知行合一”中,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是同时进行的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知,知就是良知,就是天理,就是大道 。行就是“推广”,知行合一就是把人人本有的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中,遵循大道的运行规律进行生命活动 。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一部分与人的意志有关,人的心理不仅能够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且能制订行动计划,积极而有目的的控制自己的行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