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师与乡绅用餐完毕之后,武七才会进去,吃喝点桌上剩下的饭菜汤水 。
有人问武七,为什么要这样 。
武七会说:
“我是乞讨为生的人,哪里敢和塾师同坐啊?”
义学的书塾开课之后,武七会常常到书塾来看望这里的情况 。
有一天,武七来到书塾之后,看见塾师白天在睡觉 。他就长跪在塾师的床前 。跪了很久之后,塾师醒了,他发现武七跪在自己的床前,一下子就吃惊地爬了起来 。因为这件事情,从此以后,塾师白天都不敢睡觉了,生怕这慷慨好义的人又跪在自己的床前默待 。
有时候,武七到学校来看望时,发现学生不用功,嬉戏玩耍,他也会对学生长跪 。学生们见武七如此,知道武七不易、也明白武七希望大家勤学向上的苦心,于是,就互相劝勉、互相告诫,不要浪费光阴,也不能辜负武七的一片深心 。
据说,武七在行乞时,只要有乐善好施的人给他东西,无论人家给多给少,他都会叩头答谢 。答谢时,武七会喃喃念诵,说一些祈祷祝福的话语,虽然都是一些乡村俚语,但是,他都能说得很是押韵 。有人说,武七的祈祷祝福之语,有似天籁之音 。
县令听说了武七的事迹之后,对他的义举很是赞赏和感动,派人将武七召到了官署 。来到官署之后,县令问话时,武七闭口不答,给他吃的,他也不吃 。无奈,县令只好打发他走了 。
武七的外形与打扮,也很奇特 。
就说头发吧 。
武七常常会蓄发,他所蓄的头发有一握之多 。武七蓄发时,左边蓄发,就会把右边的头发剃除;右边蓄发,则将左边的头发剃掉 。
再说长相身形吧 。
武七的长相比较丑陋,他的身形也较为肥硕 。就身材外貌看,武七也就是蠢蠢然乡间的一位愚夫 。
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个武七,却做出了很多常人想不到、做不出的仁义事体来 。
武七在行乞时,人家给他蒸饼,完整的,他就留下来卖掉,零碎的,他才拿来自己食用 。卖掉的钱,他就积攒起来,注入义学 。
在义学之中,人家请武七入座,他坚辞不可 。有人让他到明伦堂(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小憩,他就去了明伦堂 。在明伦堂之中,他抬头低头、四处看来看去,看完之后,他又逡巡而出 。
武七所设立的义学,从柳林开始,后来又在临清、馆陶等处兴办,总计有四所 。
因为兴学的义举,远近的人,都将武七呼作“武善人” 。
官方为了旌表武七的勤苦与善义,给他起了个正式的名字“训”,这才有了传扬后世的武训 。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武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
武训殁于临清义塾的廊庑之下 。据说,当日武训病重之时,听见义学之中学生的朗朗诵读之声,他还会睁开眼睛笑一笑 。
武训去世之后,乡里人因为他的义举善行,就在柳林为他建立了祠堂,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
武训死后,由大家计议,让他的侄子接续其脉,供奉其祀 。
除兴办义学之外,武训还有其他义举让人感动 。
同县张陈氏,家贫,侍奉婆婆很是孝顺,武训赠给她田地,让她用以孝养亲人 。
遇到孤老贫寒之人,武训会伸以援手,说是借钱给他们,但是,他一辈子也未从向人家讨要所“借”之财 。
根据《清史稿·武训传》的记载,除本文开篇已经提及的山东巡抚上疏之外,之前的山东巡抚张曜也曾上疏,请求朝廷对武训进行旌表 。
行乞兴学,武训真是令人感佩啊!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 便利店营业执照怎么办理
- 华为平板恢复出厂设置不了
- 在哪可以领失业补助金
- 怎么做咸菜小黄鱼
- 发不了朋友圈怎么回事
- 适合小学生的微信昵称
- 安徽灾情通报
- 迷你世界几层钻石最多
- 纵向和横向的区别
- 鸡是哺乳动物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