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不是武侠小说的人物,他没有乔峰、洪七公那样高的武功,但他做的事却能名垂青史 。在我国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正史立传的,大概也只有武训了 。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有两个哥哥(武谦、武让),四个姐姐,排行第七 。武训十六七岁时,母亲安排他去馆陶县薛店的张变征家做长工 。张变征即张老变,是武训的远房姨夫,是贡生,武训在他家负责看果园、喂猪 。武训一生中,只有在张变征家这一年或两年是正式劳动务工 。此后开始以乞讨为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对,“亲戚朋友断个净” 。
从21岁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资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 。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 。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 。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 。
到光绪十四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 。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含笑去世,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 。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县、馆陶县、临清县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 。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 。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和徭役,并捐银洋200两 。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
19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 。如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
武训(1838-1896),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 。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 。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个人,被称为千古奇丐 。
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
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 。
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 。
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 。
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 。
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
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 。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却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 。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
- 便利店营业执照怎么办理
- 华为平板恢复出厂设置不了
- 在哪可以领失业补助金
- 怎么做咸菜小黄鱼
- 发不了朋友圈怎么回事
- 适合小学生的微信昵称
- 安徽灾情通报
- 迷你世界几层钻石最多
- 纵向和横向的区别
- 鸡是哺乳动物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