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百姓就只能用松油甚至明子照明了 , 相信这一点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村读者来说是记忆犹新的 , 毕竟到了解放初期 , 我国的石油工业依旧十分落后 , 用得起蜡烛的人家也不多 。
因此自宋代开始 , 寻常百姓逢贺寿、婚娶、高中、开业等喜庆时必会燃点红蜡烛 , 以示“红红火火” , 丧事或者祭拜时则燃点白蜡烛 , 表达哀思 。
当然了 , 也只有在喜庆时才会购买昂贵的蜡烛燃点 , 许多人一辈子只有两次点蜡烛的机会 , 一次是新婚之夜点红蜡烛 , 另一次则是辞世后点白蜡烛 。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明的煤油灯 , 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 , 甚至是现代 , 油灯才是使用最普遍的照明工具 , 蜡烛在石油工业发展壮大起来之前都是非常昂贵的 , 不能做为单纯的照明产品使用 , 只在礼节性的场合多见 , 这也是“烛光晚餐”显得特别浪漫的原因 , 如果不够稀缺 , “烛光晚餐”就和煤油灯晚餐一样简单粗暴 , 毫无浪漫可言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在没有石油工业的古代 , 红蜡烛是存在的 , 因为古代拥有传统的蜡烛制做工艺 , 黄蜡烛主要采用蜜蜡或者其他生物油脂为原料制做 , 白蜡烛则采用白蜡虫为原料制作 。
第二、古代红蜡烛是存在的 , 它是在白蜡烛的基础上添加红色染料制成 , 白蜡通过添加不同染色剂可得到不同颜色的蜡烛 。
第三、白蜡烛制作原料以及工艺自南宋传入江南才开始实现小批量生产 , 这就意味着古装剧在点红蜡烛时所处朝代必须是宋代以后 , 也就是说红烛文化是在宋代以后才形成的 , 如果宋代以前的古装剧里也点红蜡烛 , 那可就不符合实际了 。
古代当然有红蜡烛了 , 白居易就写过“红蜡烛前明似昼 , 青毡帐里暖如春” , 朱庆馀也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 , 待晓堂前拜舅姑”这样的诗句 。不过古代的蜡烛和现在的还是有些区别的 。
最初 , 中国是没有“蜡烛”这个称谓的 , 最早叫做“烛” , 它的意思也不是蜡烛 , 而是火把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烛 , 庭燎 , 大烛也 。
在《礼记》中记载:火在地曰燎 , 执之曰烛 。
可见至少最早在先秦时期 , 人们对烛的印象就是火把 , 当时去别人家做客 , 如果到了天黑还不走 , 主人就会点起火把 , 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要起身告辞了 。这叫做“烛不见跋” , “跋”就是火把的木把 。
当时的照明工具主要还是油燈(登的繁体字) 。古代的“登”是一种容器 , 放食物用的 , 但后来其形状发生改变 , 其盘能够放长钉 , 固定可燃物 。后来树皮、麻绳、干草都被用做了灯捻子固定在钉上 , 盘中的动物油脂则充当灯油 。
中国最早出现“蜡烛”这一雏形的 , 还是记载于《西京杂记》:
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鹇黑鹇各一双 , 高帝大悦 , 厚报遗其使 。
但这个蜜烛估计也是用蜂蜡做的 , 有钱你也不一定用得起 , 否则高帝也不会大悦 。
有意思的是 , 在《楚汉传奇》中 , 吕雉要杀韩信 , 但不能违背刘邦的旨意“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 , 韩信说:“可以把这些烛火都灭了 。”现在看来这也算是个穿帮镜头 。
- 成吉思汗被谁打败了
- 制作史莱姆没有剃须泡沫怎么办?
- 没有大专学历可以考中级经济师吗
- 木瓜丰胸没有科学依据
- 为什么有人觉得山东卫视没有好的主持人?
- 没有社保有工伤吗
- 卡罗拉有没有m档
- 为什么卡贴机没有4G?
- 有没有哪一幅画,画里的角色让你产生难以自拔的迷恋?
- 检察院一般怎么审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