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 二 )


一种病态心理,叫作过分猜疑 。
你猜疑我、我猜疑你,你猜疑我的猜疑、我猜疑你猜疑我的猜疑,这就是猜疑链 。从猜疑链出发,自然就会推导出黑暗森林法则 。不管对方是好还是坏,冷酷的理性要求就是:先一枪打死再说 。
一战之前,法国和德国、英国和俄国,甚至德国和俄国之间,统统陷入了一种修昔底德陷阱 。在欧陆一哥法国看来,德国是崛起大国(PS:一战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已经被德国掀了桌子) 。而在世界一哥英国看来,俄国就是崛起大国 。因为这种修昔底德陷阱而产生猜疑,因为猜疑链条越上越紧而产生黑暗森林法则 。黑暗森林法则,未必是一枪打死对方,但该开枪的时候,则谁也不会犹豫 。
一战之前,巴尔干半岛只是局部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索 。但导火索之所以能够引爆欧洲、引爆世界,是因为世界,主要是欧洲,已经是个火药桶了 。
所谓墨菲定律,简言之就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
跟墨菲定理相似的还有一个契诃夫法则,即:在第一幕出现的抢,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
这些看似玄而又玄的道理,其实就一个意思:坏事一定会发生 。
但是,你只是看到了“坏事一定会发生”,却忽略了“很多坏事并没有发生”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风险的确认偏误,一种先入为主、一种杞人忧天 。在静态博弈之中,这种心理只能让自己身心俱疲,甚至患上抑郁症,然后别人啥事没有 。但关键问题:世界是个动态博弈 。杞人忧天变成杞人忧邻,然后就要扩军备战 。你扩军备战,邻居只能磨刀霍霍 。你增加一个陆军师,人家就要增加两个陆军师;你建一艘巡洋舰,人家就要建两艘巡洋舰 。然后呢?然后就是坏事一定要发生 。
但坏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不是客观上必然发生,而是主观上努力促成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局,谁也改变不了的局 。在这个局里面,就必须是黑暗森林法则和冷酷计算,最好的方案只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必然性大于偶然性,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原因是一战和战后的凡华体系制造出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且严重得多 。但一战则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而且非常偶然 。但偶然的大战却已经具备了“无之必不然”的必要逻辑 。这个必要的逻辑,就是各国在动态博弈中堆积了足够多的引发雪崩的雪花 。这时候,只需要一声咳嗽,雪崩就会立即爆发 。
为了让一战这个大坏事必须发生,一战前的欧洲,简直就是一副逆天的存在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是,一战前,这些生产力却直接转化为了暴力机器 。
拿破仑之后,“师”成了欧洲军队的基本单位 。当时的每个师有12个步兵营和12个炮兵连组成,火力配备是12000支步枪和72门大炮 。一分钟之内,一个师就能射出12万发子弹和1000发炮弹(把迫击炮也算进来,大体不差) 。但德国的师可能更恐怖,因为德国人超级喜欢机关枪,而且已经大量装备了 。通过这个数据,你就能明白草原骑兵为什么必须退场了,不退场、一定死 。一战之前的欧洲,这种满编师就有200个 。
两百个武装到牙齿的师级战斗单位,就摆在欧洲大陆上 。他们想干啥?难道是准备坐船出海抢殖民地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战也就不会爆发了 。关键是一战之前,全球84%的陆地已被瓜分干净 。德国人想抢、俄国人也想抢,但真心抢不到了 。之前岁月静好,因为处处都是低垂的果实,而现在你还去哪摘取低垂的果实 。既然出去抢不着,那列强之间就只能火并了 。战前的暴力势能已经足够大,德、英、法、俄都有能力搞事情,而且是能搞那种大事情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