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四 )


小编的家乡鲁中地区,人们就经常说“二百五”这个词,用来指傻头傻脑,做事一根筋,缺心眼的人 。那么“二百五”为什么成了骂人的词呢?它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出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思,小编询问过当地很多的老人;本着求本溯源的原则,小编也翻阅过很多书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文章插图
民间故事起源 。

一个财主家有两个儿子,脑筋都不太清楚,一个叫“成事”,一个叫“败事”财主为了自己的家业能有人继承,就重金聘请西席先生来教导 。很多人冲着重金去了,可都被气走了 。一个落地老秀才去应聘留下了 。教他们写大字,老大的字难,让他写三百遍,老二的字简单,让他写二百遍 。等到检查的时候,两人都写了二百五十遍 。老秀才就说: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连数都数不明白 。之后也愤然走人 。从此二百五就流传了下来,形容脑筋不清楚的人 。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文章插图
半封银子起源 。
古代银子论两,用封纸包银子,每500两银子包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 。因为“半封”与“半疯”谐音,有人就以“二百五”,来称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一吊钱是1000个铜板,也就是一千钱 。二半吊子钱,也就是250个铜板 。后来就以“二百五”,来形容二半吊子,一根筋的人 。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文章插图
战国苏秦起源 。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被人谋杀死于齐国,齐王很恼怒命人捉拿刺客,但是很久没有捉到 。后来齐王心生一计,命人割下苏秦首级,悬于城门,贴出布告:“苏秦者,内奸也,杀人者,赏金1000两” 。这下有四个人跳了出来,找到齐王来领赏金 。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多少分 。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 。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用二百五来形容财迷心窍、不计后果的人 。
对于这个回答,喜欢的点个赞吧,有不同想法的,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
二百五,应用在数学中是代表一组数字,如249、250、251等 。应用在汉语中,是一个骂人贬义词,一般形容一个人傻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好出洋相 。近义词有:傻子、傻瓜、笨蛋、傻头傻脑等 。这个贬义词正式出现于文学中是在清朝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关于“二百五”这个词的真实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苏秦之诱 。战国时期,有个人物叫苏秦,颇受国君赏识 。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受伤太重,临终前,他要国君把自己五马分尸并悬挂在城门上示众,然后在下面贴了一道悬赏榜 。榜上写道:苏秦是内奸,杀之已为国家除害,当赏黄金千两,望除奸之士前来领赏 。榜文一出,马上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亲手所杀,请求赐赏 。国君接见了这四个傻子,并拿一千两黄金,问每人分多少?四个人齐声答道:二百五 。国王拍案大怒: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斩了 。从此,二百五这个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的银子10两为一锭,500两为一封,250两即为“半封”,谐音“半疯” 。时间久了,人们就用“二百五”即半疯之意来形容那些好出洋相、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的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