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佛经是佛教的教法教义,被当做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 。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阅读佛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禅意呢?那么本期的佛教文化,为你解析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 。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 。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佛性如同明镜一样,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如日光朗照,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本来是清净无染的佛性,却因为我们的各种颠倒妄想把我们的天真佛性遮蔽了 。从总体来说这个偈子见到了佛性的体,没有见到佛性的用,悟到了一半,后来再次听五祖为他讲述金刚经,当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才恍然大悟,见到空性之后还要发菩提心把佛性用出来,不然就堕恶空了,于是重新写了一个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最后一个何期自性即是我们佛性的用,能够生起成千上万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这就是发菩提心,菩萨六度万行,成佛的必经之路 。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
菩提本自性,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只是经历累劫,无明妄动,有所偏爱,中贪嗔痴毒,处烦恼中,心随境转,迷失于境中外相,做诸业障,于是菩提自性如乌云遮蔽,终日不得见 。但虽然不见,它仍然在那里 。性净是菩提 。去除诸业障,自然菩提性现 。只是这业障是数十亿年积累下来的,层层遮蔽,很多都成了习性 。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就是指的习性很难改变 。业力虽不可思议,习性虽难改,并非不能改,只不过要难行要行,坚定不移 。从现在开始时时行六波罗蜜,终可以去除业障,见诸本真 。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里,不是可以修作来的,它是我们成佛的基础 。修行,是要去除业障和偏爱,菩提自现 。另外 。修行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要去除分别、二见 。非相非非相,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 。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 。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举例来讲,我们这群人沿着时间轴在前行,任何一种可能性都铁定会发生的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善恶循环 。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 。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 。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