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刚开始能聊得来,后来不知不觉就陌生了?( 二 )


我记得之前有一个女孩子来找我做心理辅导 。她说,她每一次恋爱,一开始别人对她很好,因为她长得漂亮,看起来又很乖巧 。但是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别人就主动离开她了,或者对她就没有那么殷勤了 。她因为这个就很苦恼,甚至得上了抑郁症 。
这是因为什么呢?有一些人他其实是没有内涵的,就是我们说的经不起推敲 。人如果是一本书,有的书看一遍就永远不愿再看第二遍了 。但有的书,你看完一遍之后还可以再看、还想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意思 。就好比说这个人他有味道 。你跟他越相处越觉得这个人有内涵,越相处越觉得这个人好 。
这就让我们看到,人际关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一开始就把自己包装得非常好 。但是你跟他相处时间长了,他里边包裹的那个部分就会被你发现了,他其实没有那么好 。就是分数慢慢、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开始想要离开他 。还有一种是,一开始他没有什么包装,你看上去他不起眼 。像那个“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一上来一看这个人不起眼,然后“嘣嘣嘣”……那个灯都灭掉了 。等到放他的短片一介绍,哇!中科院博士,高端人才啊!大家“哗”一下眼睛都亮了 。
就像我们做心理学的课,我看到很多老师讲课风格不一样 。有的是在出场之前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包括会场的布置、前面的主持人串场,再隆重请出,他就从上面下来了 。他是要带着很好的光环下来的 。但是讲几分钟后大家就觉得不过如此,再听他几回课以后,就不想听了 。别人说:“你听过谁谁的课吗?”“唉呀!他的课我都会讲……”还有一种老师就是:一开始你到会场找不到这个老师在哪里 。他不起眼地坐在某个角落,没有藏在那个舞台后边等着隆重欢迎,永远没有那种鲜花光环 。但是他由下而上,越讲越有味道,越讲越好,你发现他的人格、学识各方面都好 。从我们讲师的角度来说就这两种 。但大部分人都选择第一种 。
人际关系的交往其实也是这两种 。大部分人都选择一上来就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所以一开始你们聊得来,聊得不错 。再不怎么地的人,只要用心地把他所有的优点,所有华丽的词语,所有学问都用在第一次交流上,那还有问题吗?但是你经过几次交流之后发现:这个人肚子里就那点货 。再聊下去没意思了 。他觉得没意思了他就提前跑了,你觉得没意思你就离开他了 。所以我们说第二种情况往往就是“华而不实”的这种人或者人际交往模式,往往最后会使我们发现了他 。那反过来同样,别人发现了我们这样子,别人也会离开 。
因此,一开始很聊得来,聊到最后不知不觉就……什么叫不知不觉?不知不觉很微妙的,第一种不知不觉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人感觉到可能要碰触到自己人格的那个阴暗的部分,那个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的特点 。所以他就逃避开了 。第二种不知不觉就是我们被对方发现或者我们发现对方实际上是华而不实,交朋友当然就要赏心悦目,要安全啊!这是很重要的 。价值其实还是排在后边的,这是第二种不知不觉的就陌生了 。
第三种就是我们常见的不具备深交的能力 。它和第二种还是不一样的,第二种是他的交往模式已经固定了,就是华而不实的 。第三种人际交往能力属于技巧不行,能力不够,这个人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套路 。比如跟有的人说话,你说一句他就回一句 。如果用打拳击来形容,先打一个刺拳,再来一个后直拳,再来一个摆拳,最后来一个勾拳,勾拳之后再来一个直拳,他这种是组合拳 。人际交往也是这样,你跟我说一句话,我可以回答,也可以问一些话,也可以反问你的话 。我可以倾听,可以表明态度,可以很多方式 。比如有人问:“韦老师,您给我们讲讲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有什么好讲的呢?”有的人就没招了,他就只能出一招,他尴尬了,因为他只会一招 。向别人询问,别人不回答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他的人际交往不具有深交的这种技能,这一类的人一开始谈得来,后来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