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书法家晚年,弘一法师写字大变而王羲之怎么没有大变?( 二 )


大家知道,一个人的书风反映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性格 。这个性格在出生前已经定型,后天只是开发发挥和完善的过程,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此一生而终 。除非经历了特别事变,导之人的性情突然变轨,从此道变至彼道,因而在书法上就出现了与往完全不同面貌 。也就是说这个人在精神上变性了 。
弘一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观其书作前后到判若两人 。
李叔同出家为僧的真正原因笔者不知 。但就一般半路出家人来说,相当部分人是遭受重大挫折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寻求解脱,追求另一种精神寄托 。然而这并不是佛教的宗旨,佛的本意是自觉他觉,普度众生 。而大部分佛人都背离了佛祖的原义 。
弘一后期书作,火气消尽,阳刚全无,只剩一点清水 。我想这对众生和佛教来说,都不应算作幸事 。
王羲之差钱,没有那么大的纸,写不了那么大的字 。
老王为维护书法宝座,天天都在写,一直写到老,得心应手 。老李只顾学佛,老来手生,笔已经不听使唤了 。
谢千里马邀请,王羲之是以心修字,弘一乃以字养心 。
两人生命的最后,王羲之会说,我己经尽力了,你们后辈看着办吧!而弘一法师可能会说,关我什么事 。
看王右军晚年之作,如孙过庭言,风规自远,痴迷者恨不能双膝跪地,顶礼膜拜,等你知道其妙时,己为时己晚,你会有自知之名,终生难觅其踪,不得其逸志也,不得其万一也 。时见狂妄之徒,却如鸣蝉,恬噪一秋尔,何足论!
而观弘一之悲欣交集,似书似画,随手而就,而法而无法,无法而又有法,胸中坦荡,欲藏书法之规则,又似无心而书,僅表心境,念中国之新旧交替,自我之心境之变,像一杯老酒,虽显辛辣,细品则五味俱全,与字面之意吻合,佛家之心,还是不妄度为妙 。
最后,羲之一生平安无恙,而弘一则世俗有变 。
一随佛力而变,右军儒贯而一!哈哈哈哈哈哈
王羲之与弘一大师之别,彼此的书法晚年皆有变化,王羲之的字到了晚年,米芾《书史》云:“右军暮年书老而逸”又云:“来戏帖”字法清润,又云:“右军行书第一,是竹丝干笔所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 。”山谷题跋云:“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由此晚年笔墨常带道家之虚妄,入了自然之景,因而笔画不被绳墨所缚,不求法脱,胸襟流出者也,其揮洒自如,笔笔变化,故郁郁勃勃生机盎然且挥霍也 。
弘一大师,晚年自号晚晴老人,为佛教律宗高僧,离尘,刊落锋颖,乃味恬静,书迹逸品,其书力学《北碑》《张猛龙碑》,造诣涉音律,戏剧,善书画,晚年其书脱法,亦乃入佛境,俗话云:不与世争鸣,故其字无尘之杂,何谈笔法?何言韵致?假如有人论其优劣之评,那么俗俗俗界之人 。故弘一大师晚年之字乃自然而然,超脱是也,一生正如他绝笔“悲欣交集 。”
以上发叹可见其两人都有变化,一则入道家一则入佛家,皆为“释道”入自然门,脱法,身心自由也 。书皆脱俗,与众不同 。
人很难放弃杂尘俗物,累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