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首《望岳》为何誉为绝唱?( 三 )


这一问一答,是通过遥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和绵亘 。
b、雄伟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吸引了诗人 。
他举头仰望,只见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把山南山北分成明暗的两个天地:山阳明如白昼 山阴暗如黑夜 。(仰望)
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并对开端的提问作出了具体的回答 。
写到这里,诗人换了角度,由遥望改为仰望 。
c、诗人的目光又转换为凝望,由整体的描写准备具体的景物 。
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在山峦中缭绕、翻腾 。它荡涤了诗人胸中的郁闷,使他心旷神怡,胸襟开阔 。
鸣叫着的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飞向山林,寻找归宿 。
诗人必须睁大眼睛极目远眺,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
这里用云、鸟,烘托泰山的高俊、陡峭 。
“归鸟”点明时间已是黄昏 。
这两句写凝望泰山,表现作者胸怀开拓 。
雄奇的泰山,让作者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愿望 。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 。
“会当”是唐人口语,就是“一定要”的意思 。
面对这神奇壮丽的山峰,诗人不禁心驰神往,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愿望 。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着登上顶峰之后,放眼四望泰山,巍然屹立,高耸如云,周围的群山显得低小,仿佛拜倒在泰山脚下 。
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气魄 。
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这历代传颂的佳句至今仍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前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 。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峦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
谢谢题主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被后人誉为绝唱,意为歌咏泰山之诗,没有人能和其比肩,是空前绝后的孤篇 。它被雕刻在石碑上,树立在泰山之麓,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广为传颂 。它为何如此受青睐,为何被誉为千古绝唱呢?
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诗人二十出头,正值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精力充沛之际,曾北游齐,赵等地 。泰山乃五岳之尊,诗人登临泰山,不禁为其壮丽景色折服,于是,挥笔写下这首朝气蓬勃,意蕴深远的传世佳作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首《望岳》为何誉为绝唱?

文章插图



鸟瞰泰山 。岱宗夫如何,首句发问,颇有情趣 。泰山为五岳之尊,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 。只见它横亘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不绝呀 。这一句如从高处鸟瞰泰山,境界宏大 。明代莫如忠赞扬道“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你看,发端之语,就劈空而来,摄人心魄 。
近望泰山,秀美,壮美之景俱收眼底,一个“鈡”,一个“割”,炼字匠心独运,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大自然 。鈡,钟情 。大自然多么富有情义,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到了这里 。阴阳隔昏晓,山南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北背日的一面为阴,泰山如此巍峨高大,把天都分成了一明,一暗两部分 。这句体现了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