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首《望岳》为何誉为绝唱?( 五 )


这首诗,大家肯定读书的时候也背诵过,先描绘泰山雄伟、景色秀丽,进而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 。24岁的杜甫(绝对不是图片里面的年龄),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心想,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算什么呢,这么雄伟的泰山都被我踩在脚下了,山高人为峰,还有什么征服不了呢!杜甫仰天长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成了吟咏泰山的千古绝唱,那一刻,也是我们吟咏泰山的最高光时刻,远胜于秦皇汉武等人的封禅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首《望岳》为何誉为绝唱?

文章插图
人总是喜欢生机勃勃,到得美丽的山水间,其实是不喜欢“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的 。登泰山,赏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惬意!
这是年少气胜时的杜甫首次科考落榜后所写的诗 。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岳:古代对高大之山的尊称 。
岱宗:宗,长者 。泰山是五岳之首,故称 。
齐鲁: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名 。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都在今山东范围内 。
决眦:眦,眼眶,睁大眼睛眺望 。
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未中 。于是,在赵、齐(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等地漫游,便写于此间,这是杜甫现存诗中最早的一首 。
这首诗中有不符五律平仄的地方,更接近于古体诗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首句远望,惊叹泰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设问起句,初见泰山,怎么样呢?
李白也写过五言《泰山吟》,起四句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由实而虚,想象奇特,声势浩大 。
而杜甫是一问一答,怎样?齐鲁青未了,干脆利落,却形象生动,如临其境 。
没有泰山如何高、如何大,而以古代齐鲁之地的文化底蕴与绿意无边来衬托泰山整体的气势与外在的形象,它的生机勃发,绿意盎然一直延伸整个齐鲁大地,这是何等的壮观!
“夫”,一个虚字,就将人初见泰山的惊异惊叹表达得很形象,无限拖长音,别有韵味 。
“未了”,又是一个拖长音,赞叹得不能停下,发自肺腑 。
清代文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 。
千百年来,泰山都是如此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从未褪败,这是泰山的永恒生命力,顽强而亘古 。纵横数千里,绵延不断,是泰山的壮丽雄伟的气势 。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近望,钟灵毓秀,天地独钟 。
仿佛大自然专门独情于泰山,赋予她灵动秀丽的外表,巍峨博纳的内涵,屹立于这一片神奇的大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黄昏时分,泰山壮丽的身姿竟然区分出黄昏天明来 。山南向日为明,山北背日为昏,分割晨昏,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
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
身入云间,一俯一仰皆开阔 。
身在山间,细细看来,云在飘逸,层层叠叠,盘绕回旋 。倦鸟归巢,暮蔼沉沉 。
这一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 。
陶渊明想做自由洒脱的云,想学归巢的鸟儿隐逸山间 。
但杜甫却无隐居之意,而生浩然之气 。
睁大眼睛,满眼都是泰山的巍巍之貌,浩荡之气,高大而壮观,连人心中的郁愁都被扫荡一空,顿觉眼界大开,心胸开阔,神清气爽,这是受泰山的恢弘气势而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