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为什么一届不如一届?

一届不如一届的又何止中国男篮!
朗平有句名言,“我们每一次在国际赛场的目的就是升国旗奏国歌”,而且每次表达此心情时均斩钉截铁,毫不含糊,以此决定了她带队伍的价值观趋向,而中国蓝球,虽经几年来cba国内职业联赛的开展,在一定意义上锻炼专业队伍发展,摧生出一批职业球员的诞生,但每每与国际强队打比赛时,国内球员的素质与水平就显技不如人,与前十几年比好似退步了不少,以此分析,cba固然激活了国内蓝球市场,但蓝球发展的方向必须健康,职业球员要“学好”,价值观须符合中国发展之需要,蓝协必须树立正确中国蓝球发展理念,注重各职业队对球员的过程管理,注重价值观培养和基本功夯实(不能只看结果),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球员只为钱而打球,肯定的讲,绝对不会有生命力,必须树立为国争光的神圣之责,敢为人先而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觉苦练“杀敌”本领 。
一届不如一届的说法要分两个层面 。第一,顶级球星成色,其实这一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姚明无疑代表了中国篮球运动员的巅峰,但是我们不能期待一直有姚明这个级别的球星出现 。比姚明低一个级别,王治郅、易建联对于中国篮球来说,也做不到批量生产,所以从球星级别上看,中国篮球在姚明时代达到巅峰,从姚明退役后,随着王治郅退役,易建联老去,逐渐降低,国家队没有高水平球星坐镇,自然成绩实力下滑,才有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 。
第二个层面,从比赛内容上看,我们的比赛质量和国际一流男篮的差距在拉大,这个问题比球星问题要“可怕”,因为这是一个更复杂、更普遍的问题 。经常看篮球比赛的球迷一定了解,近些年来,作为最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联赛,NBA的比赛风格在飞速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球时代 。在这个时代,球员们的跑跳能力、投射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角色球员,不断向全能方向在发展 。
这种顶部联赛的球风改变,势必会向下影响低级别联赛,在这一点上,欧洲篮球完全是无缝衔接,因为技术全面原本就是欧洲篮球的传统,他们所有球员不分位置,从小学球时都会全面发展,哪怕球员后来长高了,改打内线,后卫的技术动作也难不倒他们 。而NBA小球时代的发展完全和欧洲的篮球思路合拍,两者相辅相成,球员间的输送,技战术上的共进,效果比以前要更好 。
相比欧洲,我们的CBA联赛就很遗憾,没能享受到这种球风变革,因为CBA没有这种环境 。我们的球员从小开始,就会被国内教练们直接分成若干位置,大个子中锋根本不练运球、控球,直接上力量;锋线球员多数只会练接球进攻,支配球能力极差;而小个子后卫则重点练控球、运球,对抗能力和投射能力往往又被忽视 。
这就是中国篮球选材的现状,我们依然按照几十年前的方式在培养人才,后卫就只干后卫的活,前锋只干前锋的活,中锋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现在的CBA赛场上,我们国产球员依然是单一属性,哪怕是明星级别也一样 。举几个经常出现的比赛画面:第一,CBA的内线基本没有策应能力,很多大个子拿球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第二,锋线位置球员在高强度比赛中不敢运球,面对防守强行运球极容易失误;第三,后卫球员不会投篮,除了运球、控球,能在有一定防守下完成投篮或者挡拆后中投的,凤毛麟角 。
以上三个举例的画面,在CBA中几乎场场出现,这种篮球基本功缺失的问题,在国产球员身上愈发明显 。因为以前全世界篮球都这么打,但现在别人发展了,进步了,球员们越来越全能了,而我们从选材到训练,依然没有与时俱进 。球员不行,先进的战术自然打不出来 。于是再打国际大赛,再碰到加拿大、希腊这样的强敌,连一丝拼的机会都看不到,如果只看分差25、30或许是失望,但认真看比赛内容和过程的球迷,不夸张地讲是绝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