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还告诉本文作者 , 首次黑客马拉松的报名团队就超过了100个 , 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 而项目也天马行空……而后 , 尽管每年都要举办多次黑客马拉松 , 但参与人数依然很多 , 最高的时候达到400多组 , 近千人报名参加 , 规模相当惊人 , 如果按照申报的项目来计算 , 25次比赛一共产生了7000组参赛选手 。
从第一届黑客马拉松开始 , 百度就决定全员都可以报名参与 , 这样可以带来更多的新鲜空气 , 也增加更多的外部视角 。
百度办黑客马拉松的历史上 , 有两次比较大的变革 。
第一次变革 , 意义非常重大 , 那就是决定不接受单纯的创意作为一个项目申报 , 而一定要做出具体的产品或DEMO 。
这次变革的背景很深 , 其实是贯穿整个百度的工程师文化的落实问题 。
在黑客马拉松开始的早期就定下一个slogan , 叫“行胜于言” 。
这句话背后反映了百度的工程师文化的精髓 。
李彦宏在很多个场合都讲过:创意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 有句外谚是“A dime a dozen”(1毛钱可以买12个创意) 。 这句话不是要我们不要输出创意 , 而是创意一定要落到实实在在的实践才有价值 。
因此他说:”技术再先进 , 再有创新性 , 如果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 那价值就非常少 。 我们首先要看他在解决什么问题 。 创新的出发点从来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 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要解决实际问题” 。
因此 , “拒绝单纯的创意参赛” , 就成了百度黑客马拉松赛制上的第一次变革 。
而第二次变革 , 是赛制上允许业务部门设立“专区” 。
百度的黑客马拉松早期是没有确定方向的 , 其实 , 后期也不限方向 。 但组织者也发现 , 一方面有些项目会交叉重复 , 另一方面 , 业务部门其实有很强烈的透过比赛来搜集外部创新意见的需求 , 因此 , 在黑客马拉松进行的后期 , 越来越多的业务部门开始围绕赛事设立专区 , 即引导选手们在几个重点方向上构思参赛项目 , 其中最多的一次高达九个专区 , 使得黑客马拉松真正变成了百度业务部门的“创新收集器” , 也使比赛的参与者始终保持了很高的参与度 , 25次比赛共累计了7000组参赛 。
文章图片
第25届黑客马拉松现场 003. 创新的果实
说到具体的百度黑客马拉松赛事 , 还真有些特别 , 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 活动不对外开放 , 只要不是百度员工就不能到场 。
这是因为百度的黑客马拉松不仅要调用大量的内部资源 , 而且很多项目是一旦获奖、或者不获奖但崭露头角后就会马上投入实际应用的 , 甚至产生了许多的专利 , 而为了技术上的保密 , 赛制就谢绝外部人士参观了 。
如果你要问笔者 , 黑客马拉松到底产生了多少成果 , 笔者只能告诉你 , 很多 。 但因为很多都是技术上的创新 , 所以外部不一定有明确的感知 , 所以在这里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
百度虽然有庞大的办公区 , 但会议室一直比较紧张 。 有的时候 , 会议还没有开完就超时了 , 一群高管抱着笔记本在门口等着 , 很有风度的不去敲门;有的时候 , 预订的会议室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如期举行 , 但这时候闲置的会议室却不可以预订 , 造成了空置 。
而会议室AI门牌项目的研发 , 就是一个快速部署 , 很快从项目阶段变成百度大厦办公楼全量上线的落地阶段的比赛成果 。
简单说 , 新的AI门牌使会议室状态一目了然 , 配合硬件灯圈状态和倒计时显示 , 显示了每个会议室的使用状况 。 而且 , 实施强制签入 , 支持人脸和扫码两种识别方案 , 如果到期未参加或迟到 , 没有情面可讲 , 会议室立刻进入可被别人预订的状态……而最能体现其AI属性的 , 是借助摄像头 , 实施扫描会议室是【有人】还是【无人】状态 , 从而更好的实时更新会议室资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