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对此非常认同 , 他建议 , 术后前半年 , 应注意控制用眼强度 , 尤其是近距离用眼强度 , 如果天天躲在被窝里刷手机 , 眼睛的调节功能会跟不上 , 可能就会马上出现假性近视或者视力回退等情况 。
如果真的发生了假性近视 , 早期可以通过用药缓解视疲劳 , 远眺放松等方式恢复 。 若确实又近视了 , 也可以根据检查数据决定是否可进行二次手术或佩戴低度矫正眼镜 。 秦力维告诉采访人员 , 这种情况在术前年龄小 , 术前自身近视度数不稳定 , 术后用眼过度或高度近视持续性发展的患者中多见 , 大多数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并不多见 。
“值得警惕的是 , 有的人做了近视眼手术以后又看不清楚了 , 可能是又近视了 , 但也有可能是患上了其他眼疾 。 有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 看看是又近视了 , 还是有别的眼病 , 切勿‘自我诊断’耽误治疗 。 ”赵愈敏提示 。
近视防控需坚持“教医协同”
2018年 , 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 提出到2030年 , 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 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 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 , 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 , 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 , 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团长瞿佳指出 , 近视防控不仅是国家战略 , 更要成为全民参与的民生工程 。 一方面要持续推进近视普查等工作 , 关注每个孩子的眼健康 , 持之以恒地落实各项有效举措;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 , 不断增强科学眼健康理念 , 尤其要加强家长防控近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 “此外 , 近视防控一定要坚持‘教医协同’ , 发挥学校在防控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 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的户外运动等举措有效推动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 ”
就在前不久 , 明月镜片携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与社会媒体开展“医媒共创研讨会” , 上海市东方医院本部眼科主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主任毛欣杰在会上表示 , 现在的近视控制需要个性化方案 , 仅仅验光还不全面 , 还要进行视光诊疗——眼轴测量、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等 。 医生通过眼视光诊疗方式对孩子的眼睛有充分的了解后 , 选择个性化矫正方案 , 根据不一样的年龄、度数以及需求 , 选择不同的干预方法 。 “除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 减少用眼负担之外 , 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光学矫正方法 , 比如功能性眼镜、角膜塑形镜、多焦软镜 , 同时一些药物对近视控制也有一定帮助 。 ”
“当下 , 大家对视觉健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 不单单是看得见还要看得清晰 , 看得舒服 , 看得持久 。 ”江苏省眼镜协会副会长、明月镜片总裁谢公兴向采访人员解释道 , 一副眼镜中 , “视觉健康”的功能主要由镜片承载 , 不同的镜片可以满足不同用眼需求 。 比如针对孩子 , 有延缓近视度数加深的近视管理镜片;针对开车、外出等户外环境 , 有阻隔紫外线、防眩光的偏光太阳镜片;针对经常使用电子屏的视屏族 , 有阻隔有害蓝光的双重防蓝光镜片等 。
“科普在近视防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倪海龙告诉采访人员:“一定要把科学的近视科普知识传递给公众 , 让科普知识通过媒体平台获得更有效的传播;还要注意针对性 , 根据不同的科普对象制定不同的内容 , 在科普的过程中加强互动 , 以便了解不同对象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 并加强其理解 , 从而化为正确的行动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