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文章插图

中国有句俗话:“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虽然我们经常说这句话,但如果问你为什么饺子要就酒,相信能回答上来的人并不多。其实这句话本身是劝酒令,在酒桌上或是朋友聚餐时,大家推杯换盏,需要活跃气氛。此时就要配合下酒菜,下酒菜不仅要好吃,还要“经吃”,接地气的叫法也叫“经”,而且喝酒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合用凉菜来打底,肚子里不那么空荡。饺子虽然不是菜,但完全符合耐咀嚼的特点。

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文章插图

饺子在古代叫“娇耳”,起源于医圣张仲景,也可以说是他最早发明的。时间追溯到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自幼苦读医书,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富人,他都认真医治,是百姓眼中的好医生。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常为百姓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就地取材舍药救人。回到家乡后的张仲景,看到很多穷苦百姓饥寒交迫,有些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以己之力救治大家,百姓闻讯纷纷来医治,张仲景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于是便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用一味神奇的药为大家医治。那天恰好是冬至,他向穷人舍药治伤,尽管天气寒冷,但百姓们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文章插图

据记载,张仲景的这味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等药材在锅里煮,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百姓们人手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朵奇迹般的治好了。

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文章插图

从冬至一直到大年三十,张仲景每天都为大家舍药治病,到了大年出一,人们为了庆祝春节的到来,也庆祝烂耳康复,就模仿耳朵的样子制作过年的食品。久而久之,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娇耳”,以表达对张仲景的感激。
现如今我们不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但饺子却已经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的陷料越来越丰富,荤素都有,健康美味。一口一个饺子,就跟吃小菜差不多。所以人们用饺子来下酒再合适不过了。很多人在喝酒之后都不想吃主食,但饺子就不一样了,既有菜的香味,又没有主食的干噎。所以饺子就酒,既有下酒小菜,也一并把主食吃了,一举两得。

祛寒娇耳汤|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带你了解这句话的起源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