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天先得会接“梗”?青年网民的发声新方式( 二 )

  “梗”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之中 , 以网络社交流量为土壤 , 并影响着网民思想 , 作用于网络社交环境的发展 。 理解与掌握“梗”的发展模式 , 有助于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 , 正确引导“梗”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更好地改善网络社交环境 , 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 如2015年连载至今的优秀国创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 , 轻松幽默地讲述了我国光荣的革命历史与精神 , 形成了自己的相关文化与“种花家”系列的梗 , 弹幕上连片赤红的“此生无悔入华夏 , 此生无悔种花家”让人热血澎湃 。 弹幕热词中的“多谢款待” , 也体现着“梗”对于网络社交礼仪的引导 。

  由中国社科院专家组成的年度弹幕委员会对年度弹幕词TOP1“真实”的推荐语是:“真实具有三层意思 , 与现实相符、与认知相符、与心意相符 。 真实是有参照物的 , 后者的变化过程即真实意思的变化过程 。 从现实到认知再到心意 , 可以说 , 对心对意即真实 。 许多作品即使内容有夸张成分 , 只要符合想象 , 对上心意 , 我们就会在弹幕里使用‘真实’来表达自己的认同和赞许 。 这种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 , 与客观上的真假无关 。 年度弹幕词 , 留下了年轻人‘真实’的足迹 , 时代的烙印 。 ”

  笔者以为 , 想要更好地了解网络社会的环境与热点问题 , 了解青年在现实中不便说出的心路历程 , 不妨从了解他们口中奇怪的语言、了解千姿百态的“梗”开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