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真的是互联网人的危机之年吗?

  年龄焦虑不时出现在爆款文章中 , 是体力、精力跟不上还是行业发展正常周期?

  35岁真的是互联网人的危机之年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 , 永远准备好一个战斗心态 , 拥抱变化、不断提高自身价值 , 才不容易被淘汰

  35岁 , 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逐步积累社会经验、渐渐走向成熟的年龄 。 然而 , 在偶尔曝出的互联网公司裁员新闻和部分舆论的渲染下 , 35岁近来成了互联网人的危机之年 。 35岁危机、35岁焦虑、35岁被优化等词汇出现在很多爆款文章中 。

  35岁 , 对于互联网人来说 , 到底意味着什么?35岁真的是危机之年吗?《工人日报》采访人员近日采访了多个年龄段的互联网人 , 一探究竟 。

  技术更新太快 , 没有人不可替代

  从1999年国内BAT三大巨头诞生算起 , 仅仅过去20年 。 如果一个年轻人从学校踏入社会就进入互联网行业 , 35岁及以上的他们已经算是“老人”了 。

  1978年出生的系统开发程序员陈月就是互联网行业的“老人” 。 他经历过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变革、PC时代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嬗变 。 他最深的感受就是 , “行业发展节奏太快 ,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 入门门槛变低 , 对于所有人来说每天都要接触新技术 , 大家起点被拉得越来越近 , 经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互联网变化很快 , 经验尤其是技术经验高速折旧 。 “你做的东西很可能半年后就被新的框架、新的需求替代掉了 , 所以更需要年轻人新的思想 , 加快企业新陈代谢的速度 。 ”

  根据国外知名调查机构的数据 , 互联网行业呈平均年龄偏低的趋势 。 2018年 , 苹果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1岁 , Google是30岁 , Facebook是29岁 , 腾讯、华为是28岁 。

  在90后小楠的公司 , 部门同事甚至领导都以90后成员居多 。 互联网是一个偏爱高效的行业 , 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加班时间长 , 年轻人更有体力和精力上的优势 。

  目前在某B2B企业负责产品线的叶伟在面试招人的时候虽然没有年龄的限制 , 但也会考虑到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 , 用在工作上的精力难免有限 。 而且 , 互联网行业中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并没有那么强 , 与其投入高成本 , 不如分散“投资” , 招聘有精力投入的人 , 会带来更大收益 。

  行业在淘汰能力不足的人

  “去年10月 , 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而全体裁员 , 我是最后一批被裁掉的 。 ”1992年出生的杨小帅在上海某物流企业从事产品经营 , 这是他从计算机专业毕业4年来的第3份工作 。

  虽然很快就入职了新工作 , 但是杨小帅仍然感受到了焦虑 , 原公司协议的N+1赔偿金到现在都还没有拿到 。 有同事在家赋闲2个月 , 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 能提供的薪酬和岗位与自己的需求总是不能匹配 。

  “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 , 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 整个行业其实是在淘汰能力不足的人 。 ”杨小帅表示 , 即使自己还未到中年 , 但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 他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 为将来做准备 。

  和杨小帅同龄的Java程序员苏运丰也在换了3家公司后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 。 在他看来 , 现在越来越重视技术型人才 , 未来没有技术就没有竞争力 。 30岁之前是技术人员的黄金时段 , 精力也很充沛 。 “我的工作经常加班 , 但有时候是自愿加班学习新的技术 , 压力比较大 , 在这行要么不断学习 , 要么就会被淘汰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