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在西周初年 , 对于地方的分封 。 主要就是宗亲和功臣 , 外戚 。 周齐或者说姬姓与姜姓是世代姻亲 。 一般姬姓国的国君正妻 , 大多为姜姓 。 这些人也统称为贵族 。 \r\n曾有周王把阳樊领土赐予晋国 , 晋国合围阳樊 。 阳樊国君疾呼:“此谁非王之亲姻 , 其俘之耶?”\r\n大家都是周王的血脉姻亲 , 你难道要俘虏了我?晋国人听到这话 , 也就放弃围城 , 让阳樊人迁走了 。 \r\n在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 , 贵族文化有着非常繁盛的土壤 , 他们重名誉 , 崇尚道德和规矩 。 是分封宗法秩序的维护者 。 所以齐孝公如果重名誉 , 重规则 , 还承认贵族文化 , 不想成为世人眼中的小人 , 他就不会灭亡鲁国 。 \r\n这种贵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国家中尤为强烈 。 他们在行动时 , 总是有着礼法的约束 。 同时顾虑彼此的亲戚关系 , 很少会发动灭国战争 。 所以一些中原小国虽然夹在大国中间 , 在春秋时期却依然能存活下来 。 \r\n
\r\n
【蛮夷楚国和流氓晋国】\r\n
相对于中原贵族文化的束缚 , 楚国就洒脱的多 , 他们几乎不与姬姓大国联姻 。 而且文化上和中原人有所区别 , 不那么受礼法的制约 。 \r\n
所以楚国在扩张的时候是完全没有顾虑的 , 对于中原人慎重的灭国态度 , 楚人完全不屑一顾 。 消灭一个国家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 \r\n
也正是因为楚国行事肆无忌惮 , 所以被中原国家贬斥为蛮夷 , 但中原诸侯也对楚国产生了畏惧 , 这促成他们会盟来共同对抗楚国为代表的蛮夷势力 。 \r\n
相对于自认为蛮夷的楚国 , 晋国则像一个流氓国家 。 他们虽然也是姬姓 , 但是却以与蛮夷为邻自居 , 世代与蛮夷通婚 。 所以他们对于灭亡其他诸侯也没有中原国家那么重的负担 。 \r\n
晋国很多时候都不顾念亲戚关系 , 不受贵族文化的束缚 , 就算是同为姬姓的兄弟之国 , 该灭掉你也不跟你商量 。 而且晋国在战争中习惯使用诈术 , 比如著名的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的故事 。 这些在中原诸侯眼中都是有辱贵族风范的 。 \r\n
贵族文化约束对晋国和楚国都很微弱 , 关键是他们是从西周末年就已经如此 。 不断的进行亡国扩张 , 而中原诸侯摆脱贵族文化的束缚 , 还要在战国开始以后 。 \r\n
\r\n
【扩张困局】\r\n
在中原诸侯还像齐孝公那样 , 说几句先王之命就可以退军 , 以及宋襄公在战场上不选择偷袭敌军的时候 , 晋楚已经灭国无数 , 其中不乏姬姓和姜姓的诸侯国 。 \r\n
中原诸侯国碍于礼法和亲属关系 , 很难做出灭亡邻国的决定 , 扩张上保持克制 。 这等于是把发展的权利拱手让给了晋楚秦等后起的诸侯 。 但是也因为重视文化传统 , 后世的卫鲁等国人才辈出 , 几乎一直都是各国人才的出产地 。 \r\n
等到战国时期 , 中原地区领先的人口经济优势 , 已经被三晋和楚齐等国步步蚕食 。 鲁卫宋等中原国家再也无法崛起 , 产出的人才也只能被更有开拓精神的国家所利用 。 \r\n
\r\n
【总结】\r\n
其实展喜犒师 , 这就是一场政治作秀 。 他料定齐国不会不顾荣誉和规则 , 破坏贵族文化和传统 , 像蛮夷一样灭掉鲁国 。 \r\n
钱穆先生说:“惟西南适值鲁、卫诸邦 , 为姬姓主要国家 , 文化即较高 , 与齐关系亦密 , 齐于道义及势力两方 , 皆无法并吞 。 ”\r\n
钱穆先生揭示了齐国以及其他中原诸侯的扩张困境 。 在文化约束外 , 从地理上也没有了其他的突破方向 。 中原各国的结构相对稳定下来 , 只能看着晋楚相继强大起来了 。 \r\n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