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节日渐风行:价格优惠吗?产品质量如何?
对比价格、分析优惠搭配、拖入购物车等待下单……对不少消费者来说 , 这已是每逢网络购物节时再常见不过的场景 。 以天猫“双11”、京东“618”、苏宁“818”等为代表的促销活动 , 已悄然培养起消费者的购物节文化 。 将日常的购物欲“攒”在一起 , 待到购物节时一起满足 , 也堪称现代消费者的新型画像之一 。 在电商不断“造节”的大背景下 , 也有新的问题需要正视——价格能否真的优惠?产品质量会否打折扣?消费者售后维权是否方便?
“购物节文化”日渐风行
在北京工作的舞蹈老师小佟最近又过了一把“买买买”的瘾 , 苏宁易购“818”购物节一系列促销活动让她囤了不少货品 , “买给自己的鞋和化妆品 , 还有给家人买的电子产品和日用品 , 总共花销在1.5万元左右 。 ”小佟告诉采访人员 , 不少商品很早前就被她拖进了购物车 , 就等着购物节时趁着促销优惠一齐下单 。 而在上半年京东“618”购物节时 , 她就买了不少 。 “提前看、‘过节’买”成了她网络购物的方式 。
事实上 , 像小佟这样先选好商品、等购物节再买的网购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多 , 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双11”“618”“818”等这些购物促销活动的火爆 。 拿起手头的电子设备 , 网购触手可得 , 电商顺势“造节” , 产品打折、购物满减、诸多优惠券叠加……以种类繁多的促销方式吸引顾客 。 它到底有多火呢?来看一组数字:2018年“双11”一整天 , 天猫的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 , 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京东“618”活动上 , 18天的累计下单金额也达到2015亿元 。
网上零售火爆异常 , 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想象力 。 大概没有多少人能想到 , 一个始于2009年11月11日、当年销售额仅5000万元、共27个品牌参与的网络促销活动 , 在9年后竟成为远超想象的“超级购物节” , 并与6月18日、8月18日这两个日期一起 , 成为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一部分 。
不要“套路”要质量
购物节的体验并非总让人称心如意 , 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价格的争议、质量的质疑 。 采访中 , 有些消费者表示“感觉自己被商家‘套路’了 。 ”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 , 但很可能是“先涨价后打折” 。 山东滨州一位姓谭的消费者告诉采访人员 , 他所关注的一双名牌皮鞋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 “网上页面显示的是产品价格半折 , 但我关注了这双鞋很久 , 记得它以前没有这么贵 。 购物节虽然也在打折 , 但没有它所说的那么大力度 , 折扣是有水分的 。 ”谭先生说 。
价格是一方面 , 产品的质量是否与非促销日时相同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 之前就曾有新闻曝出 , 有些商家存在“电商专供”的情况 , 产品价低质劣 。 但一些消费者并不知自己购买的是“专供网络”产品 , 只以为碰到了促销减价 。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 一些商家为了在购物节期间保住自身利润 , 确实会使用一些“先涨再折”的“伎俩” , 不良卖家甚至以次充好 , 客观上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 与此同时 , 购物欲“攒”到购物节再释放、“平常不买等购物节再买” , 也让非购物节期间电商消费疲软的症结显现 。 如何进一步提高购物节电商购买体验、在非购物节期间也能通过日常促销很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细水长流”式的消费习惯……这些都是下一步留给电商平台思索的重点 。
电商竞争趋于理性
值得欣喜的是 , 从2016年开始 , 几大电商平台就已着手提高购物节大促的用户体验 , 发力点不仅在于产品价格 , “品质优、物流快、体验好”成了多方努力的方向 。 市场竞争日趋理性 , 对于行业良性发展是极佳信号 。
几家电商平台摆脱“剑拔弩张”的状态 , 打造高质量的购物体验也极为重要 。 今年3月 , 天猫平台相关负责人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天猫将减少规模较小的节日大促 , 逐渐回归到日常促销的状态 。 同时 , 也将不再强调对全品类的调动 , 而是根据主题、客群和节日定位挑选更具针对性的品类和品牌参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