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买房神话,都要看清楚背后的故事( 三 )
毕竟 , 面对加班留下的腰肌劳损、长期精神高压导致的焦虑抑郁 , 得不到“工伤赔付”的年轻人 , 只能努力自救 。 消费 , 是见效最快的手段之一 。
要是有得选 , 谁希望周末还常驻公司 。 / 图虫创意
但我们所处的社会又充斥着攀比 。 知乎上人均年薪百万 , 小红书上卡宴保时捷满天飞 , 身处其中的人们实在很难视若无睹 。
迫于无奈的年轻人们只得一手开源一手节流 , 乐此不疲地刷着“赚钱”“副业”相关的话题 , 且绝不错过任何一次特价优惠活动 。
Trustdata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18年某团购平台新增用户城市分布中 , “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进入Top10 ,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北京 , 一线城市整体增长率达到15.47% , 80后90后成为了绝对的消费主力 。
猎豹大数据还显示 , 2017-2018年间 , 团购、折扣、返利及二手类App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
数据来源:Trustdata
回头看看“最省女孩” , 她之所以要在15年的时间里拿下三栋房子 , 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没有负担地救助流浪猫、经营猫咪咖啡馆 。 换句话说 , 她买房不仅仅是自住 , 还要用来创业的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这样的故事与“马云一不小心创建了阿里巴巴”等传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于普通人而言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
期待的阈值高低 , 决定了每个人的抗压能力 。
有些人终其一生 , 最大的梦想不过是得其所居、安稳度日 。 但你却要他们向有志于改变世界的人看齐 , 指着大神们顺路收割的房车资产 , 苛责普通人的“不知节俭”“挥霍无度” , 这样难道不会太鸡贼了吗?
我们当然可以像《悭钱家族》一样 , 用肥皂残液洗手、用滴落的残油炒菜、蹭遍化妆品柜台的免费试用、为了“一蚊鸡”不惜喝下整锅辣汤……
但是 , 奋斗到北上广深 , 却过着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 , 还要持续十数年甚至数十年 , 真的值得吗?
《悭钱家族》不仅展示了各种省钱的骚操作 , 也侧面反映了港人所处的经济困境 。 /《悭钱家族》
敢造梦又有房的人正在伺机掏空你的钱包
最可恶的地方在于 , 许多令人心生向往的美好生活 , 不过是人为的商业陷阱 。
80后小伙子 , 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 , 换一艘帆船 , 孤身一人“趁年轻去远航” , 为此考取了美国专业航海执照 , 一年横跨一个大洲 , 三年时间实现环球航海——
然而文末话锋一转 , 问你是否愿意和他共同启程 , 顺便给他投个广告 。
几个闺蜜凑了几百万 , 提前买地建好了养老房 , 每人一个房间安排得明明白白 , 窗外是无尽美景 , 室内坐卧成趣 , 有酒有花有老友 , 即便不结婚也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结果一路看到留言区 , 精选置顶第一条 , 竟在号召大家踊跃评论 , 并从中送出价值上千元的民宿入住福利 。
“他人的生活”求而不得 , 往往也最具有杀伤力 。 / 图虫创意
卖广告没毛病 , 挖典型也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 然而将本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 变成悬在每个人头顶的鞭子 , 让人们每花一笔钱都惶恐肝颤 , 生怕自己沦为信奉享乐主义的堕落者 。
回头细想 , 究竟是谁亲手塑造了消费主义?
打开App , 几乎无时不刻都有特价促销 , 滚动的banner图使劲浑身解数让你点击 , 首页“猜你喜欢”怎么也划不完 。
好不容易加入购物车准备拍板 , 顶上又浮出一行小字“再购买xx元即可享受包邮/减免优惠” , 任谁见了都不由得踌躇个几秒 。
乔布斯乔帮主有名言云:消费者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