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不能游走在食品和药品间的真空地带
如果弥合漏洞的时间跨度较长 , 很可能会使问题越积越多 , 甚至积重难返 , 加大治理难度 , 加大社会风险 , 类似的教训应该认真吸取 。 如果能在问题刚露头时就高度重视 , 精准治理 , 比起积重难返时再下手 , 无疑会事半功倍 。
据8月21日新华社报道 , 随着养生保健成为时尚 , 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 。 日前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和《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 , 前者涉及保健食品上市后监管 , 后者涉及市场准入 , 政策旨在推动和促进保健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 有望给保健食品消费带来里程碑式的影响 。
保健食品行业管理新规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 近年来 , 我国保健食品行业饱受争议 , 尤其是部分企业时常伴随着传销魅影 , 令整个行业一起“背锅” 。 比如 , 去年的权健涉嫌传销及虚假宣传事件将行业中非法行医、拉人头发展下级代理、用会销和讲座等形式忽悠老人掏钱等乱象推至公众面前 , 行业一夜“入冬” 。
产生乱象的深层原因是制度环境“先天不足”——在现行法律法规中 , 保健食品是按照特殊食品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 。 一是实行上市产品审批;二是进行消费提示 , 在产品标签、说明书上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 然而 , 注册申报质量不高、产品重复等问题 , 给审评审批带来困难 , 一直沿用的消费提示也存在较多漏洞 。 再加上监管体制不完善 , 不少企业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铤而走险 , 出现了超范围经营、传销、虚假宣传等多重乱象 。
简单说 , 保健食品长期处于食品和药品间的真空地带 , 自己声称功效优于普通食品 , 同时享受着低于药品级别的市场准入 。
新出台的管理办法对于消费者和整个行业来说 , 既是止损 , 也是护航 。 之前 , 即便有着权健帝国倒塌的前车之鉴 , 但利益驱动下的不少企业似乎并没有痛改前非的意愿 , 依然有不少消费者受骗上当 , 遭受损失 。 新办法有望刹住不良势头的蔓延 。 从行业角度看 , 新办法为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
早在2009年 , 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 , 引领食品行业建立起完整科学的法规体系 , 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由于种种原因 , 该条例迟迟未能成形 , 导致一些规章无法与食品安全法实现程序上的规范对接 。 而保健食品的审批、监管、生产等 , 也因缺乏相应法律依据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 今年5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 明确要求推进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运行 , 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 新规的出台正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
梳理保健食品行业的治理路径 , 对其他领域的治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 比如 , 如果弥合漏洞的时间跨度较长 , 很可能会使问题越积越多 , 甚至积重难返 , 加大治理难度 , 加大社会风险 , 类似的教训应该认真吸取 。 如果能在问题刚露头时就高度重视 , 精准治理 , 比起积重难返时再下手 , 无疑会事半功倍 。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 但监管必须“零容忍” 。 以前 , 不少人呼吁监管部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 , 大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 对不良企业要列入“黑名单” 。 如今新办法出台 , 这些似乎都有了回音 。 保健食品行业发展需要久久为功 , 期待制度补丁能够让保健食品回归本位 , 助力保健食品行业自身先健康起来 。
吴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