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饰品“缺斤短两”,重量真是洗没的?
据8月21日央广报道 , 日前 ,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甘肃省2019年第2批工业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通报”显示 , 抽检的50批次贵金属首饰及制品中 , 9批次不合格 , 不合格率近两成 。 周大生、中国金店、中国黄金等多个品牌上榜 , 主要存在质量偏差、贵金属纯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等问题 。 对此 , 中国金店表示 , 不合格产品是加盟店私自采购的 , 将清查所有加盟店 , 下架此类产品 。 周大生则表示 , 不合格产品陈列时间过长 , 经清洗抛光造成了重量偏差 。
欲卸之责 , 何患无辞?如此解释显然难有说服力 。 首先 , 加盟店所卖商品 , 本应对品牌负责 , 不能有利益便均沾 , 出问题就推责;其次 , 即使品牌黄金饰品等确实存在“清洗损耗”的说法或可能 , 那么负责任的做法也应是每次清洗后、最终销售时据实称量和标示 。
我国《价格法》规定 , 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 , 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 , 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消法规定 , 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 , 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 。 对相关珠宝品牌商和加盟商来说 , 对如此规定和道理本应“门儿清” , 可为何还“缺斤短两”?在被查处后 , 还无厘头地应对呢?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 。 对如何区分鉴别黄金等贵重饰品 , 除少部分专业人士外 , 大部分人并不清楚 。 这为此类商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故意混淆概念 , 虚标、乱标等 , 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 其次是黄金饰品的特殊性 。 此类饰品由于贵重和稀缺 , 通常都是以非常小的如毫克等为单位来计量销售 , 准确计量需由专业机构借助专业计量工具完成 。 普通消费者即使怀疑此类饰品的标示和销售存在猫腻 , 也往往有口难言 。 这也无形中助推一些无良商家虚标和“缺斤短两”的行为 。 其三 , 基层执法部门对黄金等饰品的质量、标示等 , 还存在监督不力甚至监管空白 , 经营者的违规成本很小 。 此外 , 现实中还可能有其他诸如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弱等原因 。
黄金等饰品的“缺斤短两” , 以及商家的无厘头回应 , 不应成为笑料和谈资 。 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应对 , 因病施策 。 比如加大专业知识宣传 , 破除信息不对称催生的虚标销售空间;强化监督执法 , 提高违规成本 , 让所有行业内经营者不敢也不必虚标销售黄金等饰品 , 还黄金珠宝市场以应有的透明和纯净 。
余明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