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和俗语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是否矛盾?( 二 )


谢谢您的邀请 。“人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和“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这两句好话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人穷的时候如何处事为人,虽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矛盾 。“入众”和“在外”都有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意思,但目的不一样,接触的人也不一样 。“在外”主要是干事,如做工,经商等 。目的是寻求机会,改变“人穷”的处境 。“在家”坐吃山空,天上不会掉馅饼 。所以说“人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 。“入众”主要讲的是社交活动 。“人穷”时参加太多的或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加入不受欢迎的圈子,既得不得人们的尊敬,又浪费了时间,耗费了有限的财力 。所以说“人穷莫入众” 。人微言轻,即使你说的对,人们也未必听,反而认为你在教训别人,惹人不耐烦,所以说“言轻莫劝人” 。人穷不可怕,怕的是人穷志短 。穷则思变,变则通 。有句对联讲的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我认为:人穷了,少在家,多在外面和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这两句话并不冲突 。现实生活中,有人穷志不短,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说法,人穷时不被人重视,反而是被轻视,瞧不起,没有人听你说的,你说的话就像放个屁,分文不直,你只有发奋图强,出外打拼,创造价值,创造才富,不能留恋家庭,留恋儿女情长,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勇气去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你才能在人面前有分量 。
大家好,我是心灵涤荡,很高心回答这个问题 。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只不过是这两句话的出发点或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
大家应该都听到过这样的故事:
有人问一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下雨 。”那人又问:“种棉花了吗?”农夫说:“我担心被虫子吃 。”那人又问:“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确保安全!”
一个人,既不愿意付出,又不愿意冒风险,最终必将一事不成,那么,贫穷,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
此时的你,应多到外面去尝试工作,多到外面去设法挣钱,这样的话,你就自然而然的能通过“日积月累”的积蓄,逐渐摆脱贫困,过上好的生活 。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敢尝试,就怕万一失败了咋整?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逻辑其实很可怕,因为他害怕失败,而不敢成功 。
现今社会就是这么势利,一个人的财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话语权和地位 。
如果你很富有,亲戚朋友都会靠过来,嘘寒问暖,你也很有面子,别人也很信服你 。
如果你穷了,你跟别人说话,腰杆都挺不直,换来的当然会是冷嘲热讽和看不起 。此时的你,说出来的话,别人也觉得没有份量,不会去搭理你 。哪怕尽管你说的都是对的,但是在他们眼中,你的话语不值一提 。
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最成功的商帮,哪就是晋商与徽商 。这两大商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哪就是发源于地域较为贫瘠的地方,而且发财都是以走出去的方式,特别是晋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少且易发生干旱,有时解决温饱都成了问题,在工业化之前,煤炭又未大量开采,山西人为谋生,被迫走西口而勤劳努力,虽然在做买卖这一条路上,多数人并未发财致富,但总成就了一部分人的富可敌国 。
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在穷的时候,要想翻身,即要勤奋,更要勇敢地离开哪一亩三分地,到外做些买卖,说不定就真翻了身,成了富人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是这样,就是放在当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家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穷,死守在家里,别说懒惰,就是勤奋,在家乡的小地方也是难以翻身的,因为挣钱的机会少呀,少有的机会也早已被有些富人占了,只有走出去,到远方寻找机会,才有可能致富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富豪,但走出去只要勤奋总是比守在家里能挣些钱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