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你觉得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二 )


《红楼梦》120回是完整的一个整体 。张爱玲对后四十回的评价是极不公正的,她完全凭自己喜恶的揣测,肯定是受了胡适的影响 。
民国初年,蔡元培从欧州学成归国,同时带回他研究多年的《石头记索隐》一书,该书发行后,引起巨大轰动 。他认为《红楼梦》是部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主人瓮贾宝玉的原型就是太子胤礽 。其他众多人物都是影射的明末的遗老 。他的影响至今阴魂不散,所谓的"吴梅村版108回"《红楼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他开创了新《红楼梦》"索隐"派的先河 。
而从美国学成回国的胡适並不赞同他的观点 。尽管蔡元培不仅是他的伯乐,还是他的上司 。他却认为《红楼梦》是个人传记小说,1921年他的《红楼梦考证》一书出版发行,他提出《红楼梦》写的是“曹寅的家事",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人物,但他没写完,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这就后来的"考证"派 。他的观点被1927年他"收购"的一部《石头记》残本所"证实”,这就是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带有众多脂批的"甲戍版"残本 。而张爱玲也是其簇拥者之一,她说的后四十回为"附骨之蛆"影响深远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胡适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红楼梦》的考证上,下的结论却太轻率了 。
他俩所代表的两方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各方皆支持者众,谁也说服不了谁 。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新"红学" 。
其实,"索隐"派与"考证"派两方都犯了个时间上的错误 。《红楼梦》成书最早不会早于1703年,因为那年康熙才开始第四次南巡,而所谓的"吴梅村"死于1704年 。所以,他肯定写不出"太祖仿舜南巡,独甄家接驾四回"这样的情节来的 。史料记载康熙六次南巡,独曹寅接驾四次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 。所以,胡适的"曹家说"是比较合理的 。
但他也犯了个时间上的错误 。他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生于1715年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红楼梦》的最早发现的手抄本,是1754年的"甲戍本” 。如果真如曹雪芹自己所说"披阅十载,增删五回",那么他1744年就已开始写《红楼梦》了,很难想象《红楼梦》会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写成的 。而且,他也没有书中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因为,在1723年初,曹家就已受李煦抄家的牵连,开始衰败了 。他如果存在,只不过是9岁的娃娃,书中所描述的繁花似锦的生活,他就算是经历过,印象也不会太深刻的,这是常识 。
书中写到小说"完全如实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敢有任何一点穿凿附会" 。那么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物呢?答案是明确的 。他就是生于1706年,1708年因父母早逝而跟着曹寅成长,1715年经康熙恩准世袭其兄曹顒江宁织造,1728年被雍正抄家,1736年被乾隆大赦出狱的曹頫 。《红楼梦》就是他从1736年开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北京其祖宅完成的自传小说 。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感悟通过其1706年∽1725年这段真实的历史时期给描述了出来 。所以120回《红楼梦》是完整的,只不过被胡适代表的"高鹗续"给腰斩了 。所以,俞平伯临死忓悔:“干秋功过,难以辞达!"
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张爱玲女士自己读懂没读懂《红楼梦》尚不可知,博人眼球的本领却着实不小 。
并不是说张爱玲女士没水平、没见解、对《红楼梦》没有认真体会,而是说研究红学的专家学者多了去了,谦虚者大有人在,赞高鹗者大有人在 。高鹗先生毕竟对《红楼梦》续写是做出巨大贡献的,获得极大一部分人认可的 。
张爱玲女士家世非凡,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