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虾塘肥水为什么困难 冬天如何管理虾塘水位水质?( 三 )


一般一次加水量不超过20厘米 。
3、控制越冬养殖密度 。我们都知道,养殖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缺氧,同时也极易引发疾病 。但养殖密度过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冬季,水体中藻类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因而产生的溶解氧就少,也容易导致“缺氧” 。
因此,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养殖品种、池塘条件等,确定合适的放养数量 。一般可保持在3~4万尾/亩米,考虑到后期水深为1.8米以上水深,可适当增加30~50%的投放量 。
提请注意,初养者应该从较低养殖密度做起,以保证成功率、积累养殖经验为主要目标 。
4、预防和控制疾病 。
一般来说,许多人认为由于冬棚水温不高,不宜爆发疾病,特别是令许多养殖户头疼的弧菌病不宜发生 。有这种想法,就很容易发生问题 。
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多为寄生虫类病害,如纤毛虫等 。由于冬季水温偏低,虾类蜕壳周期延长,一般可达20天以上 。这样,虾体外部很容易被寄生虫沾染、同时由于虾壳蜕掉的慢,给寄生虫侵害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冬季养殖的虾,其体表经常会形成许多黑斑,这些黑斑一般经过蜕壳,就基本可以消除 。但如果蜕壳周期延长,如达到25天以上,则有可能出现蜕壳不遂、偷死等现象 。必须引起注意 。
另外,弧菌是无处不在的 。个人观点,只要控制在不发病的范围内,就不会对养殖造成危害 。不要执意“杀灭”弧菌或其它有害菌,这是一种偏执的思维,很可能不利于“生态养殖” 。个人建议的做法是,采取高效微生物制剂,控制弧菌总量与养殖水体内细菌总量的比例,就可以保证不发生弧菌病危害 。
许多疾病一般经简单处理即可解决,但前提是一定要及早、正确地诊断,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千万不要“有病乱投医”,反而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
个人对于疾病的观点,防重于治 。预防成本肯定会低于治疗成本 。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这一说法似乎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这十个字,需要我们广大养殖户和水产工作者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够“达标” 。正常养殖的池塘要经常“养底”,以防止底质恶化,而底质有恶化趋势后就要勤“改底”,保持底质良好是安全养殖与高产养殖的重要环节 。
冬季池塘底质的处理和改良,应该是“化学改良”为主了 。如果池塘水温可以保持到18℃以上,使用有益菌等微生物制剂还有一定效果,低于此温度,一般无效 。要保持微生物持续作用,最好要保持水温在25℃以上 。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第一个,就是对虾苗有利,肥水可以给虾苗足够的饵料,保证成活率,而且呢,这样让虾苗长得好,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来年的上市时间;
第二个,冬天要保温,肥水可以给虾塘里面保温,使虾苗能够顺利的过冬;
第三个,同时肥水也能防止青苔泛滥 。
虾稻田里面培肥,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稻草,我们也要做一些相应的处理,稻草
红水和黑水问题处理方法:
首先是先放一部分新水,然后再用安蓝这样的过硫酸氢钾改底,再培藻培菌 。
关于精养塘的培肥培藻,也有以下一个方案,大家也可以参考 。
第2个,就是青苔的问题了 。只要养虾比较久的人,都会为青苔的事情而烦恼,或者有的人从一开始养虾,就开始为青苔而烦恼 。
青苔问题的产生的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塘里的水太瘦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塘里面存在着青苔孢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