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千古难寻的良臣,一生献奇计无数,晚年却被自己主子毒害而死( 二 )

\r\n曹操在官渡与袁绍交战 , 虽然取得了几次胜利 , 但军粮马上要吃完 , 曹操此时想退兵回许昌 , 在许昌与袁绍决战 , 并且写信给荀彧征求其意见 , 荀彧回信说:“如今粮食虽少 , 还不像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相持那时候 。 当时刘邦项羽都不肯先退兵 , 认为先退就会折了士气 。 您以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 , 划地而守 , 扼守咽喉要道而使他不能前进 , 已经半年了 。 可以看出这种局面就要结束 , 一定会有转机 , 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 , 不可错失良机 。 ”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 , 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 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 , 袁绍败走后 。 曹操上表朝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 食邑一千户 。 \r\n

\r\n5、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上书称赞荀彧的功劳说:“从前袁绍作乱 , 在官渡集结大军 , 当时我们兵寡粮少 , 打算退回许昌 。 尚书令荀彧极力申述应当坚守的好处 , 高屋建瓴提出作战方略 , 启发我的思想 , 改变了我错误的打算 , 加固营垒顽强守卫 , 缴获了敌人军备 , 终于打垮强敌 , 转危为安 。 袁绍战败后 , 臣的军粮也用完了 , 打算要舍弃收取河北的计划 , 转而图谋荆南 。 荀彧又详尽说明得失 , 以改变臣的意见 , 因此能够回师冀州 , 平定四个州郡 。 当初如果臣从官渡退兵 , 袁绍必定击鼓前进 , 敌人占了上风而勇气百倍 , 臣的军队胆怯不前士气低落 , 有必败的形势 , 没有一点会胜利的机会 。 又如果南征刘表 , 丢下兖州、豫州 , 饥军深入 , 跨越长江、汉水 , 不光难以得利 , 还会失去依托 。 而荀彧提出这两条计谋 , 转败为胜 , 转祸为福 , 谋略非凡而功劳出众 , 臣是比不上的 。 所以先帝看重指挥调度的功劳 , 而给予搏击斩获者的赏赐就较少;古人重视运筹帷幄之功 , 看轻攻城拔寨之勇 。 追论荀彧的功绩 , 足以享有高官厚禄 。 而天下人不明情况 , 他所得到的与他的功劳不相称 , 臣实在对此遗憾 , 请求重新评议 , 增添他的食邑 。 ”荀彧极力推辞 。 曹操劝导他说:“从前介子推有话说:‘盗窃别人财物 , 尚且叫做盗贼 。 ’何况先生奇谋超群 , 关系到天下兴亡 , 我难道可以独占功劳吗?虽说仰慕鲁仲连清高的行为 , 还是效法圣人通达时务吧!”于是增封一千户 , 加上以前的共两千户 。 又要任命他为正式的尚书令 , 荀彧让荀攸也极力推让 , 达到十来次 , 这才作罢 。 曹操将要讨伐刘表 , 询问荀彧用兵方略 。 荀彧说:“如今中原已经平定 , 荆、汉知道将要灭亡了 , 可声言从宛、叶进兵而从小道轻骑奔袭 , 以出其不意 。 ”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 这时刘表病死 。 \r\n

\r\n6、建安十七年 , 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 , 赐予九锡仪仗器物 , 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 。 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 , 以振兴汉朝 , 虽然功勋卓著 , 还保持忠贞之节 。 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 , 不应该这样 。 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 。 曹操心里难以平静 。 同年 , 曹操征孙权 , 让荀彧到谯县劳军 , 荀彧到达以后 , 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 。 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 , 持节 , 参丞相军事 。 曹操军至濡须 , 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 不久忧虑而死(关於荀彧的死 , 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 , 荀彧打开食器 , 见器中空无一物 , 因此迫服毒自尽) , 时年五十岁 。 谥敬侯 , 其子荀恽嗣 , 后官至虎贲中郎将 。 第二年 , 曹操进封魏王 。 \r\n

\r\n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 , 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 , 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 。 但是最后下场却是如此的悲壮 。 \r\n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