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勋小学见证的长春历史

text":"

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 这所临近树勋街的小学 , 是因树勋街而得名 , 还是另有原因?历史上的这所学校 , 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在中共长春发展史上 , 树勋小学是个十分重要的地方 , 它是党领导的长春早期学生运动的策源地 ,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的树勋小学是长春市的一家窗口学校、示范学校 , 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 , 据《长春县志》记载 , 1915年7月 , 吉长道尹郭宗熙委教育科赁就永衡官银钱分号营业房宇一所 , 将其改成校舍 , 委派校长 , 这就是吉长道立示范学校 。 1920年7月 , 学校改为省办 , 更名为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 当时的校址在“西三道街双桥外” , 也就是今天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的位置 。

政权更迭下 频繁更名的学校

1931年东北沦陷后 , 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二师”)被迫停课 , 1932年复课 。 1935年 , “省立二师”与“省立一师”合并为吉林师范学校 , 迁往吉林市 。 此后 , 在学校的原址上成立了吉林省立长春师范学校 。 1937年5月 , 吉林省立长春师范学校改为吉林省立长春师道学校 , 1939年1月 , 改为“新京特别市国民师资养成所” , 1941年1月改为“新京特别市立师道学校” 。 1945年东北光复后 , 国民党政府将“新京特别市立师道学校”改为长春师范学校 。

自1946年起 , 学校的名称更换得更频繁 , 《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 1946年 , 学校改称长春特别市吉林马路小学;1948年 , 改为长春市胜利区至善高级小学;1954年 , 改为长春市胜利区树勋小学 , 1957年改为南关区树勋街小学至今 。 ”《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出版时间为1987年 。 据20世纪90年代任职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局长的张少华介绍 , 1957年树勋小学改为树勋街小学是行政行为 。 在他任职期间曾对全区中小学的校名进行过一次调整 , 经过拨乱反正 , 树勋街小学复名树勋小学 。

“树勋”一名 源于一个军事将领

很多人会认为树勋小学的名称来源于距其不远的树勋街 , 事实上 , 这是不对的 。 树勋街建于1934年 , 定名也是在那时 , 而树勋小学则是1954年命名的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长春市各小学均按邻近的街路名命名 , 该校邻近吉林大马路、至善路和树勋街 , 但只先后命名为至善高级小学和吉林马路小学 。

事实上 , 树勋小学的名称源自著名的军事将领高树勋 。 高树勋 , 字健侯 , 1898年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高金庄 。 早年投奔冯玉祥 , 并与冯玉祥一起归顺国民党 , 由于才智突出 , 官职逐渐升至青海省代省长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高树勋整编河北民团组成河北暂编第一师 , 先后被国民党政府整编为暂编第九师、新编第六师 , 后担任十军团第八军军长 。 1940年12月1日 , 高树勋与臧伯风、毕广垣和孙良诚等人合谋 , 杀死企图投降日军的39集团军司令石友三 , 将他活埋在黄河边 。 1945年12月1日 , 高树勋在河北省邯郸马头镇率领所属部队与河北民兵归顺中国共产党 , 史称“邯郸起义” , 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归顺共产党的国民党将领 。 邯郸起义后 , 在毛泽东主持下 , 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扩大邯郸起义的宣传的指示》 , 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邯郸起义的宣传 , 从国民党在内战中的致命弱点上来痛击国民党 , 瓦解国民党军队 , 促成第二个、第三个邯郸起义的爆发 。 ”1946年11月13日 , 高树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 新中国成立后 , 高树勋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 1972年病逝 。

从高树勋的履历看 , 他与树勋小学并无直接关系 。 但有不少读者会注意到 , 我们提到的被高树勋活埋的汉奸石友三是吉林九台人 , 曾在长春龙王庙小学读过书 , 1929年 , 石友三杀害了原“省立二师”学生、后来在山东济南工作的革命志士李殿科 。 因此 , 在1954年酝酿学校改名时 , 熟悉校史的人一致建议 , 用活埋汉奸石友三的著名将领高树勋命名校名 , 因此学校定名为树勋小学 。

早期长春学生运动的策源地

树勋小学历史上的首次辉煌 , 是“省立二师”时期 。 1924年8月 , 共产党员张锦春受当时负责东北工作的中共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独立组的派遣来到长春 , 在二道沟邮局成立中共长春第一个通讯站 , 积极发展党员、组织工人和学生运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