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长春的一次停留
text":"
胡适 , 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 留美归国后 , 一直在北京大学及南京、上海、香港等地生活 , 还曾出任过“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 他是何时到过长春 , 又为自强学校题写横幅的呢?
1915年8月 , 热心教育的长春企业家、裕昌源火磨创办人王琳和弟弟王钰共同出资创办王氏私立自强学校 , 并邀请长春著名教育家 , 曾任长春商埠学校校长、双阳劝学所所长的杨世桢协助办学 。 杨世桢先是任自强学校名誉校董 , 参与学校的活动 , 1919年2月接任校长一职 。 担任校长后的杨世桢克尽己任、殚精竭虑 , 把自强学校治理得兴盛一时 , 当时的很多名人 , 如梁启超、张作相、蒋梦麟等都与学校有过交集 , 他们或应杨世桢的邀请到学校演讲 , 或为学校题词以支持和鼓励 。
著名学者胡适与长春的一面之缘
1926年 , 胡适被委派去英国处理退还庚子赔款事宜 , 到法国、意大利等国游历时 , 因行程改变路过长春 , 因此与长春有了一面之缘 。 虽是一次短暂的停留 , 胡适仍受到了长春各学校 , 包括自强学校的盛情邀请 , 为长春留下了一段著名的演讲 。 这件事 , 在刘旸《关于胡适先生的长春之行》一文中 , 据胡适先生的晚年回忆而有记述 。
据胡适的回忆“1926年我以‘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位委员之一的身份去欧洲公干 。 ”胡适原计划于1926年7月20日出发 , 经希腊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 后改变行程路线 , 7月17日从北京出发 , 取道哈尔滨经西伯利亚铁路赴英 。 因为需要在长春换乘中长铁路 , 才得以在长春停留一日 。
据胡适日记记载:“1926年7月19日早7时到长春 , 有中日人士多人在车站迎接 , 住大和旅馆 。 10时半往自强学校演说并参观……晚7时半 , 在满铁纪念馆为中日教育界联欢会演讲‘东西的文化’ , 9时半上车 , 长春有北大学生数人 , 颇能思想 。 ”据刘旸先生在文中介绍:他曾访问过参加接待胡适先生的时任自强学校教师的张锦泽老先生 , 张先生回忆 , 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县立一校、私立自强学校等校师生在车站欢迎胡适先生 。
胡适在长春自强学校的一次演讲
胡适此次在长春停留 , 应自强学校校长杨世桢的邀请 , 进行了一次演讲 。 据刘旸文章“胡先生的讲题是1926年7月10发表于《现代评论》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 ”
据记载 , 胡适的演讲稿刊载于1926年7月26日的《盛京时报》“紫陌”专栏第十七号 。 从这份报纸可以看到 , 演讲开始 , 胡适还客气一番 , 他说:“今天蒙诸位欢迎 , 予十分高兴” , “今天讲的题目 , 即前在北京报纸和日本报纸发表过的 , 现在只将它的概处说说——东西之文化 。 ”由此看 , 刘旸的文章说 , 胡适演讲的题目是之前在《现代评论》发表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应该是对的 。 在长春的这次演讲内容是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的缩减版 。
演讲全文不长 , 现摘录一部分:东西之文化这题很泛 , 不易讲起 , 今天我要说的是:东方文化好呢?或是西方文化好呢?吾们看东方的文化 , 注重精神 , 所谓精神文明 , 也很高妙 。 西方的文化 , 注重物质 , 所谓物质文明 , 也极澎湃 。 但我们是保守东方文化呢?或是尊重西方文化呢?这是我今天要讲的 。 因为这是人生向前的标准 , 没有把此事认清 , 向前努力的方针 , 不能确定 , 所以我要开诚布公 , 和诸位讨论……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是胡适先生关于东西方文化与文明见解最重要的一篇文章 。 关于演讲中反映出的思想是否正确 , 是否适合今天的中西文化 , 我们在这里不作评论 。 但胡适的演讲很符合当时青年学生们的口味 , 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 演讲结束 , 胡适先生在杨世桢校长等陪同下参观校园 , 对自强学校的规模和管理大加赞赏 。
由杨林森先生纂编、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自强学校百年史》一书记载 , 胡适博士讲演后 , 应杨世桢校长的请求 , 即兴挥毫给自强学校留下一幅墨宝:“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 这幅墨宝当年悬挂在学校大礼堂中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强占了自强学校 , 胡适先生的题词便不知所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