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分享 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三 )


9.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赏析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10.卖痴呆词(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解释 更阑:午夜时分 。厌禳:谓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或致灾祸于人,或降伏某物 。钝滞:迟钝呆滞 。两句合起来的解释就是,除夕夜直到午夜时分人们都还没有睡意,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大家都呆滞的等待新的一年的临近和到来 。引申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11.上元竹枝词(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
12.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翻译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13.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 。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 。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 。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