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 。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 。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 。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 。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 炒莴笋的做法怎么做好吃
- 沈从文的主要代表作品 沈从文的代表作有哪些
- 爱生活的说说短句
- 心里难受又无奈的句子 心里苦闷的句子说说
- 茄汁鸡丁的做法
- 忆童年的经典句子 感叹怀念童年的短句亲情
- 现实生活又很扎心的句子 发快手的句子伤感现实
- 分隔两地想念的句子 相隔千里心不离的句子爱情
- 有关月亮的对联分享 关于月亮的对联有哪些
- 最近比较火的长津湖电影中为什么没有一个朝鲜人出现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