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的资料20字 朱熹的资料有哪些( 二 )


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 。朱熹此时正当壮年时期,著作接连问世,盛名渐播 。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对他早有敬仰之心 。朱熹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会讲之先河 。两人的讨论从太极之理上展开并最终趋于一致 。朱、张会讲于岳麓书院,从各地赶来听者达数千人 。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 。在经过两个月的岳麓讲学后,朱熹在张栻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 。在一路的游览中,眼前的无边风景,不时牵动他们的诗兴,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唱酬 。几天里,他们共得诗一百四十九篇,合编为《南岳唱酬集》 。下了衡山,从岳宫到槠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张栻就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临别前的讨论 。两人朝夕在船中,讨论《中庸》之义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朱熹与张栻分手后,携弟子范念德、林择之东归,一路轮流更换唱和 。到达崇安后,将东归旅途中所作的二百余篇诗文,汇集成《东归乱稿》一书 。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 。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 。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 。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 。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 。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 。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
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浙东学派领袖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 。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 。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 。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 。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 。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 。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 。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 。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 。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