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1976年唐山大地震(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地震云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一脚踏入了中国科学界 。吕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1982年出版《震兆云霞》一书 。
而民间的热情更加高涨,日本成立了"地震预知俱乐部",中国也成立了"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 。
但是,"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 。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
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地震云学说"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 。
但"地震云"在民间依然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 。迄今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预测地震,而一些民间"地震云专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

文章插图
80年代,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并且附上了照片 。
今天我们回头看,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但依旧可以辨认出这些"地震云",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 。
比如"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 。

文章插图
当年拍摄的"条带状地震云"(《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比如"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 。

文章插图
当年拍摄的"辐射状地震云"(《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再比如"干涉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

文章插图
当年拍摄的"干涉条纹状地震云" (《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如果说80年代的"地震云研究",还试图用一些科学方法来对"地震云"作出一些限制和区隔,那么在如今,当"地震云"已经彻底退出科学界后,现在的民间"地震云专家"则显得更加奔放和随意 。
他们把一切"怪异"的云都指为地震云,而"怪异"是一个主观词,到底什么样是怪异什么样是不怪异?完全没有客观标准 。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现的这种云,被说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阵恐慌,但这实际上是波状层积云 。

文章插图
江西婺源波状层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2010年1月7日潍坊,也说有地震云,这还是波状层积云 。

文章插图
潍坊波状层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7月28日,长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云",其实是透光高积云 。

文章插图
长春透光高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你打开搜索软件,搜一下"地震云照片",将看到各种高积云、各种层积云、各种卷云、各种卷积云……而它们其实都是天空中再常见不过的云(如果你经常抬头看云的话) 。
甚至还有飞机喷出水汽形成的航迹云(俗称"飞机拉线"),也被指为"地震云",难道飞机飞过也是地震征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