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 陶渊明就成了爱菊之人的典范 , 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 , 优秀的咏菊诗篇也比比皆是 , 从各自的角度颂赞着菊花 。
陶渊明爱菊 , 赋予了菊花隐逸者的气质 , 以下两位诗人则赋予了菊花坚守本心的坚强品格 。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诗人绕着篱笆欣赏着菊花 ,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他家菊花之多 , 如同当年陶渊明的家 。诗人专注地欣赏菊花 , 流连忘返 , 不知不觉到了“日渐斜”的傍晚时分 。各色菊花花团锦簇 , 花香芬芳扑鼻 , 是何等美好的景色 。
短短的十四个字 , 有景、有情、有联想 , 勾勒出诗人在秋日傍晚 , 漫步菊丛赏花吟诗 , 乐不思返的画面 。
为什么诗人偏爱菊花呢?
诗作往往与诗人自身的境遇有极大关系 。这首诗作于807年 , 在前一年 , 元稹高中状元 , 春风得意 , 锋芒毕露 。但好景不长 , 因触怒了权贵被贬 。又遇母亲去世 , 丁忧在家中 。
元稹的房屋四周遍种菊花 , 秋天一到 , 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东篱 。绕篱赏菊 , 不知时刻 , 抬头一看已是黄昏 。此时的元稹 , 估计也产生了如同陶渊明一样的隐居心理 。
“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诗人说 , 不是他偏心 , 而是菊花的品格让他钦佩 。
大部分的花只在春天或者夏天开放 , 到了深秋 , 百花尽数凋谢 , 只有菊花在这万物凋零的季节开放 。显然菊花与百花不同 , 坚守着自己的品格 , 凌风傲霜 。
在一片肃穆的深秋中 , 菊花给庄严的大地一抹欣喜的颜色 , 为大地增添了盎然的生机 , 说明菊花与众不同 , 赞美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高洁操守 。
这是对菊花的赞美 , 更是对自身高洁情操的坚持 。忍得住风霜 , 耐得住寂寞 。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 , 但不似陶公全用意象 , 饱含哲学 。诗人同样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 , 在描绘具体画面之后 , 以解释一般的口吻 , 道出爱菊的原因;而又不一语说尽 , 留下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 。最后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 , 点出了菊花的品格 , 提升了整首诗的格局 , 让人有遐想 , 有惆怅 。
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 同样表现了菊花的孤傲 。
花开不并百花丛 , 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 。
“花开不并百花丛 , 独立疏篱趣未穷” ,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 , 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
“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 , 进一步描绘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 , 决不被北风吹落的画 。傲骨凌霜 , 孤傲绝俗的菊花 , 即使衰败 , 也决不被吹落地面 , 不愿被践踏 , 不愿与污泥混杂 。
凋谢后的残菊 , 虽然没有了芬芳的香气、没有了娇艳的色彩 , 但依然坚持自我 , 傲立枝头 。
- 赞美祖国强大的古诗 歌颂祖国的古诗四句
- 李商隐嫦娥的赏析 嫦娥古诗的意思翻译
- 线叶蓟介绍
- 渡荆门送别全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意思
- 山行古诗全文讲解 山行古诗的意思全解
- 七夕表达爱意的古诗词 七夕浪漫情话大全
- 李商隐嫦娥诗赏析 嫦娥古诗的意思翻译
- 人参花的功效
- 古诗江雪全文解释及赏析 江雪古诗词赏析
- 卧春古诗解析 卧春古诗原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