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七 )


第三,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骑兵将军一般是需要带队冲锋的,主要是因为移动速度比较快,把将军自己丢下一是指挥失灵二是对将军来说更危险,即使上阵杀敌的将军也是全军重点保护对象),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需要抓的一个重要机会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 。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文章插图



亲兵:就中国古代来说,一般是跟将领同乡同族或者有过出生入死的经历中选拔的士兵,泛指受到将领本人信赖的部队 。
古代军队将领的亲兵一般跟随将领,目的是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 。平时担负警戒、传讯等任务,战时随将领冲锋陷阵 。一般多为同乡、同宗亲属 。亲兵不会参与屠城、烧杀、劫掠等行为,但他们的待遇比一般军队士兵要高很多 。古代打仗军规中一般都会有,“主将死,亲卫无故而存者皆斩”的铁律 。
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包括隋唐由于世家门阀强大,诞生了家将以及家臣这种角色,一般是由世家门阀收养孤儿从小训练而成的,其特点是忠诚,悍不畏死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等或充任将领私人卫队或在战场中的决定性力量,明朝晚期卫所制的徒有虚名,导致地方将领都虚报人数,截留粮饷以用来训练家丁这种特殊兵种,不可否认其战斗力比一般营兵更加强悍和忠诚,但是数量极少,如吴三桂只养了几千家丁而已,耗费颇多 。
基于这三点原因所以在战争中将军是很少战死的,当然,打的仗多了总有可能遇险,曹操的传记记载中就曾经多次遇险 。两河流域古代也有发达的文明,国王也常常需要统兵打仗,战死的国王并不少 。
战死的将军很多很多,但是,人们记住的只有活到最后的那位,说战死者不多,那叫幸存者偏差 。有一句俗语,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还有一句俗语,一将功成万骨枯……
举大宋将门世家为例,比如,种家军,一家五代从军,数十子弟战死疆场;比如杨家将,男丁战死三代,门中尽是寡妇;还有折家军,驻守边陲,百余年来,族中子弟不知战殁多少……
敢冲锋陷阵,那就要有回不来的觉悟
单纯的说大将冲锋为何战死少,这也不能说错,轮到大将冲锋时,基本就是全军覆没了
当然,打仗,搞的全军覆没,相对于其它诸多战场,是蛮难的
举一些全军覆没例子
比如僧格林庆,当年的北僧王,1865年被捻军包围伏击在高楼寨,战斗从6月11日中午打到12日凌晨,麾下蒙古八旗打光了,自己在第二天清晨才被发现,孤身一人,最终也没逃得出去
比如冉闵,冉魏皇帝,352年带领将士7000余去抵御慕容恪兵马,敌众我寡被包围,突围时连砍三百余敌兵,最终因为战马累死被慕容恪军擒杀,而此时,麾下也是全军覆没,他算是最后一个死的
这两人战死在最后,也能间接说明大将冲锋为何战死少了 。去分析他们为何战死在最后,基本就是题主所需要的答案——大将的地位以及作用决定
首先你先把打仗和战争的目的弄清楚,战争的就是消灭对方,抢夺对方的地盘和国家,古往今来一个道理,冷兵器时代也是如此,不象小说演义那样,二将交锋,比武义量招数 。一将阵亡全军覆没,这只是从小说中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彭胀,一枪一刀显然不行,枪炮火药也就应运而生,一发炮弹一死一大片,还是那句话,战争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口,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发动了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是飞机,坦克,舰队之间的博斗,杀伤力不是特别大,后来美国发明了原子弹,这家伙真利害,所以说两军交战,主将很少伤亡,保护是多方面的,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