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三 )


危急之际,圣旨送到,包拯则命左右掩门不接圣旨,抽出令箭掷于堂下 。终于将陈世美铡于刀下!
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为什么陈世美至死都不认秦香莲?原因不外有二:
一、陈世美心想如果自己认了秦香莲,则表示他犯了欺君之罪,按律当斩,非死不可 。而相反不认,你开封府也奈何不了我,我的后台是皇帝、皇太后、公主!不认就有强权的保护,然而他没想到包拯如此执着,非要一个公义而不惜丢掉头上乌纱帽!
二、一旦相认了,就算能逃一死,但其他罪责在所难逃,功名利禄从此烟消云散,他宁愿死也要做皇家的鬼,也不要做回乡下那个穷小子,所以他到死都不认秦香莲 。
那么相反的,秦香莲是要陈世美死吗?显然不是的,秦香莲见到陈世美后几番说要放弃告他,然而陈世美却处处进逼,几次三番想要秦香莲的性命,所以要他死的从来都不是秦香莲,是陈世美自己心术不正、自己害死自己,真是罪有应得 。
大家说我分析得对吗?
“陈世美和秦香莲”是包公戏里的两个人物,京剧叫做《铡美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
故事说的是陈世美从前是个穷书生,在发妻秦香莲的鼓励和帮助下进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 。
当时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赵公主看中了陈,于是向陈示爱,并通过父亲(宋仁宗)询问陈的家庭情况 。
陈世美为了攀附高枝,对皇帝隐瞒了婚配和有一双儿女的事实,声称自己是单身 。赵公主心花怒放,于是陈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即成了当朝驸马爷 。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可以想见陈世美最终露出了马脚 。
(陈世美)
此时包公和三朝元老王延龄都劝陈世美认下秦香莲,并且表示不再追究陈的欺君之罪 。
顺带一说,《铡美案》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和秦香莲这两个人 。
有人考证:陈世美的历史原型为清代顺治年间官员陈世美,又名陈年谷 。据说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
这些人编排陈世美忘恩负义的故事来败坏其形象,实际上陈世美和秦香莲很恩爱 。
这些不展开讨论,单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陈世美不是不想认秦香莲,是世道让他不敢认,关键是陈世美认了秦香莲后的日子怎么过?
虽然陈犯了欺君之罪,但有包公和当朝元老老王双双担保,加上宋朝重视文人的国策,完全没必要担心皇上要报复陈世美 。也就是说,陈和秦相认,陈没有生命之忧,反之则会有被包公铡死之虞 。
(包公和陈世美)
对于被铡死陈世美并不怕,她怕公主离开 。秦香莲是原配,赵公主肯定不能做小当二房,肯定会离陈而去 。
接下来陈的仕途怎样真不好说,毕竟陈的身上有污点,包公和老王能保陈不死,并没说保陈官运亨通 。
亲们想想看,陈失去了靠山,皇帝从心里厌恶他,皇帝不给陈穿小鞋,不代表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给陈穿小鞋 。
陈世美失去了官职,他就会重新回到原点 。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 。意思是之前受苦不觉得苦,如果你享乐过后,再吃苦就有点难以承受了 。
即吃“二茬苦”是可怕的事情 。
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归纳一下就是:陈世美怕失去官职,怕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
(秦香莲)
换言之,陈在“死和生活不易”两种选项中,宁肯选择死都不想过原来的生活 。讲真我还真佩服陈的这种精神,他彻底颠覆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观念,有一种“过把瘾”就死的无畏精神,有一种死了都要爱的精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