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杜甫的这首五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我就不画蛇添足做意译了 。这一首诗除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之外,一般认为它在声韵合律上做得也非常好,对仗也比较工整 。
关键是杜甫这首诗整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是统一的,不会像孟浩然的那一首那般,有转折生硬的感觉 。
同样都是写“望”,杜甫的诗并不只是替自己个人而“望” 。他望国破家亡,望花、鸟的物象,以及这些东西里透露出来的悲伤,同时他也望烽火之下,大唐百姓的生计 。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杜甫的“望”分为了三个层次 。
第一层是远望,远望山河破碎 。《齐国策》中说:“国既破亡,吾不能存” 。然而最惨的就是国已亡,吾一息尚存 。怀想过去的长安,如今已变得草木森森,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
第二层是“近望”,往近处他望到了从前文人雅士最爱的花鸟 。此时此刻见到它们,他也没办法高兴起来 。而花与鸟,本身仿佛也在为国破家亡而伤悲 。
第三层是“心望”,在这里,杜甫由眼前的景色,展开了联想 。他想到的遍地烽火之下,那些思念亲人的人们,也和他一样,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困难 。
最后,他才回到了自身,哀叹自己为此事愁白了头,头发稀疏得插不上发簪 。
再来看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的“望”,其实就是隔着洞庭湖的湖水,望“张丞相”而已 。在他的诗中,表面上看,头两联是在“望”洞庭,但是望洞庭显然不是他的目的 。
这一点在诗的标题里就已经透露出来了,所以不管他将洞庭湖秋天的景象写得多么壮观,他的“望”其实都只望到了一个层面上而已 。
也就是说,从主题之“望”上来看,孟浩然的诗明显还是欠了一点层次感 。而且,他最大的败笔是在颈联后半句的转折上 。
不过从写景的角度上来说,孟浩然这首诗的头两联还是写得非常美的,所以他的这一首诗只能算是“半首”好诗 。
结语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新编唐诗三百首》,里面介绍到的孟浩然的诗歌,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因为颔联中的“气蒸云梦泽”写得实在是太美了,那时候感觉“云梦泽”有一种神奇的美感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一片大泽后来彻底消失了 。
还有后面的波澜壮阔的“波撼岳阳城”,立马让人产生了一种联想,仿佛岳阳城马上要被洞庭湖浩荡的波滔冲垮了 。
只不过就整体诗而言,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然气势雄浑,但论五律的优劣,显然和杜甫的《春望》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
不过呢,孟浩然的诗,从来都不是靠立意美好而出彩 。他的风景诗写得好,想象力丰富,语言也很优美 。至少在描写秋天洞庭湖水势盛大的诗句中,的确没见到过超越他的 。
- 杯水车薪成语故事 杯水车薪造句
- 孟晚舟未能回国,我想做点什么,又能做点什么?
- 孟晚舟生母,曾是官二代,因200万与任正非分手,如今怎么样了?
- 孟母三迁发生的地方
- 列女传孟母的原文及翻译 烈女传原文及翻译
- 孟母三迁文言文及翻译和寓意 孟母三迁翻译文言文
- 加拿大指引渡孟晚舟到美国条件已经达成,怎么回事?
- 同是华为公主,均毕业于名校,为何孟晚舟和姚安娜差距如此明显?
- 孟鲁司特钠几小时起效
-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及赏析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