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简介翻译 桃花源记解析及翻译

说起陶渊明,都知道他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他曾经一贫如洗,却每日饮酒,自得其乐;
他三次辞官不做,情愿安安静静做个农夫,“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动荡黑暗的社会之外,寻找一份内心的清净;
他是一个破落的士族,在某一天睡醒的午后,他小斟薄酒,慢慢品味,之后放下酒杯,写了一篇惊世之作《桃花源记》 。
起初,这个桃源世界是陶渊明是写给自己的,结果后人也对此深深迷恋,成了那么多人的精神家园 。
到了唐代,王维还曾经写过一首诗《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足见喜爱之深 。
这篇短短的小文,成了历代文人心中的理想世界,不管是隔了多少代 。
那么,那个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为什么不管制度与理念如何变化,不同时代都会被它吸引呢?
01安居乐业的农耕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描绘出桃花源人的安居乐业的状态 。
在封建社会,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便是土地 。没有土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要交巨额的地租 。
东晋社会动乱,没几年换一朝,战乱四起,民无宁日 。
有的年份收成不好,辛苦一年,把收成全部上交给地主和国家,还要欠一笔债 。于是不得不流离失所 。
而桃花源中的人,不仅有土地,还是平坦开阔的土地,一看就是上好的良田,而“美池”则表明水利灌溉条件很好,“桑竹”其中桑树与养蚕有关 。
有田有水,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与外界相比,已是人间天堂 。男人种田,女人纺织,这不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美好生活吗?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人处于水深火热中,就这一份安定,已让人羡慕不已 。曹操曾写诗描绘他征战途中所见的情景,白骨遍野,百姓易子而食,惨不忍睹 。
而在魏晋南北朝乱世之后,每一个王朝的更迭,都难免血雨腥风,无论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难免身不由己卷入战事,都难免筋疲力尽 。
这时候,当他们向往一份心灵的安闲与清净时,更会强烈地向往陶渊明的这个桃花源 。间歇性的战争,造成对桃花源间歇性的剧烈向往 。
而且即使是在太平年代,也不缺乏怀才不遇而归隐田园的人,到一个没有勾心斗角、环境优美的世界,桃花源自然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
02生活富裕的小康社会
相比于东晋百姓的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桃花源的人真是生活在小康社会 。单单是招待客人,就是“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
这一方面与他们的热情好客有关,而另一方面,也与生活的富裕程度有关 。
一个渔人,偶尔做客,不久会离开,没有任何交情,都会用酒肉招待,可见他们平日的生活也很富足 。
陆游在《游山西村》里曾经写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说的是丰年留客才可以有酒有肉,那么桃花源中的人一定是常常遇到丰年的 。
他们自秦汉以来,多到这里,目的是“避秦时乱”,那么言外之意,这里一定是没有战乱的 。
在封建社会,不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时常有战乱发生,不是国家内部动荡,就是与外敌、边疆的战争 。
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战争更是频繁,而这里没有战争,对百姓来说,不难想到意味着什么 。
魏晋的文人,不乏不知不觉就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中的 。他们不如政治,本来是践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处世原则,不想却稀里糊涂送了命 。
比如蔡邕,他本来是感激董卓对自己的提携的知遇之恩,在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后,便跑去哭董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