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的故事译文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

【读原著、学原文】管仲1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2/贾3,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4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5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6,知/我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走7,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8/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9小节/而10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史记·管晏列传》
1.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人 。
2.鲍叔: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人,他和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
3.贾:读gǔ,做买卖 。
4.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
5.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
6.不肖:没有出息 。
7.走:跑,逃跑 。
8.公子纠:春秋时期齐国人,齐僖公之子,齐桓公之兄,和齐桓公争夺国君之位而死 。召(shào )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公子纠死后,召忽自杀殉节 。
9.羞: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羞 。“耻功名”中的“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
10.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
翻译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做买卖,分财利时常常多拿一些,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然而更加窘困,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 。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殉节,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耻辱感,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愧,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悟原理】
解惑
1.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和鲍叔牙从小便相识,鲍叔牙更是知道管仲的才能 。
2.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之位,最终公子小白胜出,公子纠失败而死,管仲曾拿弓箭射过公子小白,因此他也被公子小白——此时的齐桓公利用外交关系,在鲁国把管仲囚禁了起来 。
3.当时齐桓公想报管仲的一箭之仇,但是鲍叔牙劝说齐桓公,如果齐桓公想称霸群雄,非用管仲不可 。于是齐桓公尽释前嫌,任用管仲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便是对管仲最高的评价 。
4.鲍叔牙推荐管仲之后,自己的身份地位却在管仲之下 。天下之人没有怎么表扬管仲的贤能,更多的却是夸赞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
启迪
1.这段文字,我们梳理一下,从表格中再看,便一目了然:
事实管仲的做法鲍叔牙的反应原 因管仲很贫穷和鲍叔牙做买卖,经常私自多拿一些不认为管仲贪婪鲍叔牙知道管仲很贫穷鲍叔牙更加窘困为鲍叔牙出谋划策不认为管仲愚笨鲍叔牙知道时机有好有坏多次被君主罢免多次做官不认为管仲无能鲍叔牙知道管仲生不逢时多次逃跑多次参加战争不认为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知道管仲有老母亲需要供养坐牢受辱公子纠死了,召忽自杀殉节不认为管仲没有羞耻之心鲍叔牙知道管仲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才能扬名天下在这五件事中,从管仲的做法和事实结果来看,我们一般人都会否定管仲——这是很正常的 。这五件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经济问题
两人合伙做买卖,管仲自己偷偷地多拿钱财,如果放到今天的话,那还了得吗?有多少商业组合是因为经济问题闹得分崩离析?又有多少夫妻因为经济问题忘记了当初的山盟海誓?还有多少家庭因为经济问题丢掉了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而鲍叔牙不但不以为意,反而非常理解包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