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贡献和生平 鲁迅的生平事迹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李玉坤)1924年,鲁迅搬入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新购置的小四合院,并请乔大壮为自己的“绿林书屋”写了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那是鲁迅的44岁,《狂人日记》面世的第7年,在北大教书的第5年 。
虽然兄弟阋墙,但那时的鲁迅,还没有运交华盖,还没有彷徨,还愿意做一股燥热的风,还在争分夺秒地呐喊 。
【鲁迅先生的贡献和生平 鲁迅的生平事迹】
以“北大派”为豪
“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1920年8月2日,北京大学正式聘请鲁迅为小说史科讲师,同年12月24日,鲁迅开始到校讲课 。他当时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门选修课,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旁听学生最多的一门课,课程被安排在北大红楼一间最大的教室中 。
在正式成为北大的教师之前,鲁迅其实早已把自己和这所著名学府紧紧联系在一起,直到今日,每一名北大学子佩戴的校徽,最早就是由鲁迅设计的 。
鲁迅带给北大的并非只有一个徽章,蔡元培想请周作人到校任教,也是通过鲁迅邀请 。鲁迅对于北大的进步思潮一以贯之地支持,1925年12月,北大27周年校庆,鲁迅出席并写了《我观北大》一文,文中提出“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对于被指为“北大派”,他也引以为豪:“北大派吗?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
鲁迅本名周树人,鲁迅是他最出名的一个笔名,来自那篇横空出世的小说《狂人日记》 。
五四运动前一年,1918年4月,鲁迅开始创作《狂人日记》,发表在同年五月号的《新青年》上 。自此之后,鲁迅创作源源不绝 。蔡元培在鲁迅的挽联中写道,“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鲁迅的文学价值,当时便得到认可 。
当时,同样是新文化的先锋胡适提出了“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的改良主义倾向,鲁迅对此是否定的 。他明确主张新文学首要的是“改良思想”,“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 。五四之后,胡适替陈独秀接手《每周评论》,提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鲁迅也是旗帜鲜明地反驳,两名新文化旗手从此走向陌路 。
1933年,白色恐怖愈演愈烈之际,鲁迅以一首小诗重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那枕戈待旦、彷徨而坚定的身影,正是鲁迅一直以来的自我写照 。
一直如战士般战斗
1903年,清帝国内忧外患、大厦将倾之际,留学日本的鲁迅写了一首《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一语成谶,在此后的三十几年里,鲁迅以如椽大笔,写下警世之言,然风雨如磐,险阻重重 。在红楼教书的后几年里,他几乎是在与反动当局的斗争中度过的 。
1925年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波,是鲁迅与反动当局的第一次交手 。此后,北京政治形势更加微妙,军阀轮流掌权,“城头变幻大王旗” 。
1926年,奉系同国民军之间战争爆发 。3月12日,日本两艘军舰掩护奉军炮击国民军,守军还击,中国官兵4死8伤,日方3人受伤 。日本借口中国违反《辛丑条约》,纠集八国施压,要求中国撤防 。3月18日,北京两万多人游行,反对八国通牒 。许寿裳回忆,“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了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的市民和学生,死伤至三百余人之多 。”“只见尸体纵横枕藉,鲜血满地,是一个最阴惨的人间地狱!刘和珍的尸骸已经放入一具薄棺之中了 。并排的还有好几具,都是女子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