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及翻译( 二 )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而调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 。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 。及至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 。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 。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
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机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谁何 。是故生无号,死夫谥,实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者不让,德交归焉,而莫之充忍也 。故德之所总,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辩弗能解也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 。取焉而不损,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是谓瑶光 。瑶光者,资粮万物者也 。
振困穷,补不足,则名生;兴利除害,伐乱禁暴,则功成 。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 。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托婴儿于巢上,置余粮于亩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跟,而不知其所由然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 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于是天下广陕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民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 。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 。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床,纣为肉圃、酒池,燎焚天下之财,罢苦万民之力,刳谏者,剔孕妇,攘天下,虐百姓 。于是汤乃以革车三百乘,伐桀于南巢,放之夏台;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 。天下宁定,百姓和集,是以称汤、武之贤 。由此观之,有贤圣之名者,必遭乱世之患也 。
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说,遂不言而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 。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 。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取成之迹,相与危坐而说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 。诗云: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人知一,莫知其他 。”此之谓也 。
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覆露照导,普汜无私;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 。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 。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予之与夺也,非此无道也 。故谨于权衡准绳,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 。
是故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陰陽,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于方外,名声传于后世 。法陰陽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则四时者,柔而不脆,刚而不鞼;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柔委从,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 。用六律者,伐乱禁暴,进贤而退不肖;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开闭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也 。帝者体陰陽则侵,王者法四时则削,霸者节六律则辱,君者失准绳则废 。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贵贱不失其体,而天下治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