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简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 二 )


  1. 国恒亡 恒:往往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
(文言文学习中,归根到底还是要掌握这些关键字词,平时注意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了 。所以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下来,多多阅读、复习 。)
五、熟读课文,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韵味,与同学分享你最欣赏的是本文的哪一方面?
提示:本文语言上: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运用大量排比,读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结构上:结构紧凑,严密,浑然一体 。
六、讲析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
2、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
(追问)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目的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
(六个具体人物学生了解不一定全面,适当的介绍,也可以活跃气氛,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故事说完,让学生再翻译一下句子,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明白“一个人要想成才,一定要经历磨炼的道理” 。)
3、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1)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作为文言文学习,本课不必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上花费太多时间,主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行了,议论文学习时,再巩固有关知识 。)
  1. 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整体把握: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全文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