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发丧到底有些啥礼仪?比如头七,拦社等,指南方习俗哦?( 二 )


南方主要有以下丧礼仪式:
死者家属前往相关亲戚家跪在对方家门口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请对方过来处理丧事 。
死者子女给死者身体洗净穿好寿衣,放入棺材(现在改为火化了)
死者入殓后会在棺材旁设一灵桌,供死者亲友吊唁
名为踩山头,死者儿子陪着地仙到山上勘测坟墓的具体方位(有的生前已为死者做好坟墓,则不需这个过程),地仙用罗盘确定好坟墓的方位后,坟墓开始动工
就是死者亲属披麻戴孝,孝子还要手拿竹杖,母亡孝子手拿桐杖 。成服这一过程与接下来做法事同步进行 。
这一过程持续两天,涉及到相当多的仪式,祭天地,祭灶神、河神,挂寒林,死者家属跟着法师跪拜祭拜,还有开明路,拜十殿阎君,鸣恸(要杀猪) 。
又叫送葬,将死者入土安葬,送葬前的半夜要将死者生前的用过的衣物和冥币烧给死者 。送葬前还需礼生读祭文,死者孝子孝跪在棺材聆听,按照礼生的口号重复“跪——起”这一过程 。死者男性后裔要一同送到坟墓前,地仙会再次用罗盘对准棺材来确定棺材的朝向(地仙按将整个大地分成六十四等分,按天干地支来标记,地仙用罗盘确定棺材朝向,不能有丝毫差错) 。棺材入土后,还需地仙用罗盘确定墓碑的朝向 。
圆山神,要在坟墓前杀公鸡,死者亲属自制一稻草绳在坟墓前点燃(意为给死者送火种),头七还是要在坟墓前烧冥币祭拜 。
死者去世后第二年的春天,死者亲属带上香烛、冥币和祭品(鸡鸭鱼肉)到死者坟前祭拜,祈祷死者入土为安 。
大西北过三七、五七、一百天、三周年比较隆重 。三七烧花,五七烧伞 。南方不知道 。五七给故人送去伞,他们在奈何桥上好过,否则过不去 。
我来说说头七
是一种丧殡习俗 。
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出自《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
中文名
头七
定义
一种中华民族的丧殡习俗
理论基础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
相关风俗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
出处
《北史·胡国珍传》
理论基础
2010年11月15日,上海特大火灾“头七”现场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 。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 。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 。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