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六译文及解释 大宗师原文及翻译( 二 )


【大宗师第六译文及解释 大宗师原文及翻译】《大宗师》中曾多次言称“造物者” 。只是庄子和老子一样,没有描述出《圣经》里的上帝有具体形象,但声称,这位“道”有自己的思想,有创造能力与判定是非的自我标准 。庄子笔下的“造物者”并没有具体的职责,它“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即是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的超越时间空间的“道” 。在生的过程中,一些后天的教化规范给了我们不必要的心灵挂碍,使我们蒙蔽双眸,无法认清万物本原 。而那些体悟得道,不为俗念所累者,却往往被目为畸零怪人,或者称之为“方外之人” 。他们的言行、意识在众人中显得如此突兀、不可理解,就好像总是“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周围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心态 。有人说:“一个没有天才的民族是卑微的,而一个有了天才却不懂得珍惜赞赏的民族可以认为是无望的 。”庄子冷眼旁观,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对于纯任自然的庄子,这句话中包含着多少深刻的寓意啊!
刻意为仁义,刻意分是非,都不是得道的表现;庄子寻求的是优游自在的心灵感受,既非拘泥伦理,亦非麻木不仁 。许多时候,为了虚伪的教化,我们牺牲、压抑的是自己的天性,反而得不偿失 。真正的大道,处处不在处处在 。在日本俳句中有个极浅显的句子也可以见出几分深意来:“此生何所有,迎风向前走 。”在温柔的春风与萧瑟的冬风中,都只是“向前走”,这便是人生的本身,虽然简单,却隐隐透着一份执著 。
全文结构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 。“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 。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 。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 。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 。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 。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
附:古人鉴赏选大宗师者,道也 。此篇本论大宗师,却以人之能全大宗师者,并论一篇以“无为”二字为骨,以“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二句为纲 。天之所为者,天之无为之为也,是大宗师也;人之所为者,人之无为之为也,是全此大宗师者也 。(明郭良翰《南华经荟解》引吴默语)
《庄子》此篇,精神命脉全在死生一事 。亦不独此篇,三十二篇皆然 。盖此老看破一世众生膏肓之病,顶门下针,要人猛于生死关头,一刀两段,成大解脱 。知此,可以蔽《南华》全经之旨 。(同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