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说的五蕴六尘是何意

在佛教中 , 所谓的五蕴指色、受、想、行、识 , 这五事蕴结不分 , 合称五蕴 ,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合称 。那么这五蕴六尘究竟是讲着什么的呢?本期佛教文化为你介绍五蕴六尘并为你解释是何意 。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 这五事蕴结不分 , 叫做五蕴 。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 , 统名曰色 。一个色字 , 包括五个字在内 , 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 , 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 。外境原是色 , 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 , 就有个受;既受了 , 就要去想象他 , 这是想;想到了 , 心中一行转念 , 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 , 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 , 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 , 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 , 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 , 但也是开般若 , 除习气 , 度苦厄 , 了生死的工具 , 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 。同要用五蕴 , 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 , 可以善用 , 不被所转 , 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 , 明空不明空之别 , 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 , 反生了偏见 。
六尘
一、色尘《俱舍论》卷一记载 , 色境有二种:
【佛教中所说的五蕴六尘是何意】1、显色:指显现的颜色 , 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
2、形色:指物体的形状 , 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
《瑜伽师地论》卷一 , 在显色、形色之外 , 增加表色 , 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 。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 , 明显的表现于外 , 可以令人看见的 , 称为表色 。
二、声尘
声尘 , 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 , 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 , 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 。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 , 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执受 , 是心、心所的异名 。大种 , 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 , 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 , 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 , 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 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 , 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 。然后 , 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 , 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 。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 , 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 , 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
可意声:好语声 , 有情名
不可意声:恶语声 , 有执受大种为因
可意声:好拍手声 , 非有情名
不可意声:恶拍手声 , 无执受大种为因
可意声:化人好语 , 有情名
不可意声:化人恶语
可意声:木石好声 , 非有情名
不可意声:木石恶声
三、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 , 是鼻根所嗅的东西 , 鼻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 , 香可分为四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