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艺术 蒙古族刺绣重生记
蒙古族刺绣重生记
□ 陈 力
----生活中的艺术 蒙古族刺绣重生记//---- //
左图 蒙绣时装秀 。 陈 力摄
下图 70名蒙古族绣娘和其他少数民族绣娘合作70米长的彩蝶长卷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陈 力摄
生活离不开艺术 , 艺术也离不开生活 。 手工刺绣的一种存在形式是艺术品 , 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日用品 , 必须“两条腿走路” 。
8月2日 ,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70名蒙古族绣娘和苏绣、川绣以及维吾尔族、土家族、苗族等10多位手工刺绣传承人一起 , 为长达70米蒙绣长卷收篇 , 为祖国70华诞献礼 。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 包括蒙绣在内的各种绣艺已达30多项 。 蒙古族绣娘与各族工艺大师合作手工刺绣作品 , 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喜人的变化:非遗 , 正在回归我们的生活 。
生活中的艺术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 , 起源于宫廷 , 传播至王府 , 发展到民间 ,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 。 蒙绣 , 成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艺术表达 。
“在毡子上绣祥云、绣牡丹、绣骏马 , 不管你绣得多么好 , 也不能增加毡子的结实和御寒性能 。 ”蒙古族毡绣传承人达来其其格说:“但普通牧民照样喜欢毡绣 , 因为他们的生活里不能没有艺术 。 ”如今 , 科右中旗蒙绣的传承创新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 已有3000多人到达来其其格门下学艺 。
作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 , 白晶莹为牧民生活中的艺术追求深深感动 。 早期的蒙古族服装服饰 , 面料就是皮子和毡子 , 连颜色都没有 , 但是有图案 , 那就是他们生活中的艺术 。 几年前下乡时 , 白晶莹淘到一件宝贝:绣着四季图案的蒙古袍 。 据说是一位85岁的蒙古老奶奶留下的“绝版” 。 袖子前后有限的地方用简洁的构图、特殊的针法勾勒出岁月流转 。 白晶莹一咬牙 , 用不菲价格买了回来 。 她舍不得一人珍藏 , 索性捐赠给了非遗研究所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已经不能停留在简单保护、简单复制的层面 。 刚刚被聘为蒙古族刺绣传承创新协会名誉理事长的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认为 , 生活离不开艺术 , 艺术也离不开生活 。 手工刺绣的一种存在形式是艺术品 , 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日用品 , 必须“两条腿走路”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宏复对此深有同感 。 她认为 , 如果简单复制 , 传统刺绣多少道工序在一件旅游挎包上也有多少道工序 , 成本肯定增加 。 一件旅游商品的价格只要超过100元 , 就乏人问津 。 刺绣向日用品的延伸 , 无论是挎包、靠垫、皮夹 , 只要产品变不成商品 , 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
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在内蒙古兴安盟召开 , 也为蒙古族绣娘搭建了博采众长的平台 。 土族盘绣传承人李发秀的绝活是别人一针一线 , 她能“一针两线” 。 “绣法虽然复杂一些 , 但是作品的立体感更强 。 ”水族马尾绣传承人韦桃花用马尾入绣 , 使作品产生了浮雕般的质感 。 苗绣传承人石维仙走高端路线 , 一件苗绣披肩可卖到4万元 。 苏绣传承人姚慧芬表示 , 传承离不开创新 , 而创新离不开跨界 。 蒙绣奔放热烈 , 苏绣淡雅精致 , 值得尝试南北融合 。
事实上 ,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 大胆借鉴苏绣、湘绣等高端刺绣技巧 , 打破蒙绣粗放质朴的传统风格 , 用“柔中带刚、粗中有细”的表现形式 , 与湖南骄阳湘绣厂、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展览馆及内蒙古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合作 , 全面提升了蒙古族刺绣的品牌形象 。 科右中旗先后被授予“中国蒙古族刺绣之乡”“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称号 。 去年9月 ,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品亮相巴黎服装服饰采购展及意大利米兰时装周 , 蒙古族刺绣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