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艺术 蒙古族刺绣重生记( 二 )

  指间技艺与指间经济

  白晶莹至今记得 , 姥姥活到97岁 , 一辈子做刺绣 。 母亲今年81岁 , 还在做刺绣 。 自己从8岁开始也跟着大人学 。 刺绣 , 一直影响着她的生活和工作 。 2015年前后 , 一些贫困牧民找上家门 , 白晶莹就画图与大家一起刺绣 。 旗委书记发现她有这技术 , 建议她利用休息时间给大家传授技艺 。 就这样 , 在两年多时间里 , 白晶莹亲自办了50多个培训班 , 听过课的牧区妇女达到8000多人 。 渐渐地 , 蒙古族刺绣成了家庭妇女的新营生 。

  科右中旗以“蒙古族刺绣——‘绣’出农牧民新生活”为主题的大众创业行动 ,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农牧民素质提升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 迅速成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风景 。 2016年以来 , 科右中旗在全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期 , 共培训绣娘1万多人次 。 通过绣娘的“传帮带” , 培养出可承接国际订单的一级绣娘1300余名 , 承接国内订单的二级绣娘5000余名、三级绣娘8000余名 。

  科右中旗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模式 , 先后扶持成立了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 , 逐步完善了蒙绣产业的组织架构 。 其中 , 沃尔墩公司没有走整体工厂化的发展路线 , 而是采用“车间+合作社+农牧户”的生产模式 , 在各苏木镇设立51个生产车间和刺绣培训基地 , 采用订单模式 , 由协会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 , 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 , 企业根据订单需求回收刺绣作品 , 销售给客户 。 企业与绣娘的合作以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进行 。 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要负责全旗12个苏木镇对接服务工作 , 开展线上线下销售 , 参加各地展销会进行产品推介 。

  通过独特的产业模式 , 农牧民绣娘在家中就可以接收订单 。 她们大多村连村、户挨户 , 经常聚在一起学习刺绣技艺、交流刺绣经验 , 潜移默化地扩大了“朋友圈” 。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 , 当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 扩大产业基地 , 打造研发团队 , 加强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 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 , 提高蒙绣产品的经济价值 。 目前 , 刺绣产业基地配有缝纫车间、刺绣实训车间、成品室、研发室、展览室 , 能同时容纳1000人工作 , 现已入驻660人 , 其中4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全国共设有50处销售合作点 , 能够制作包括棉麻、真丝、皮革等材料制成的服装、装饰画、生活家居用品、办公用品等1072种刺绣产品 。

  2018年 , 科右中旗2895名贫困妇女依靠蒙古族刺绣产业实现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 。 目前 , 全旗从事蒙古族刺绣的农牧民达2.1万人 , 实现销售收入1800余万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