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 七 )


待北魏腾出空注意到这个劲敌时,柔然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 。
那么北魏政权处于既不能大肆调兵攻打柔然,毕竟不一定打得过,还会被中原强敌趁机偷袭,还没法跟柔然结盟的两难境地时,他们就选择烧掉柔然的草原,以达到影响其生产和发展实力的目的 。
至明朝时期,蒙古又成了令其深感头痛的强敌,并且跟北魏和柔然不同的是,明朝的前任是蒙古建立的大元政权,从富饶的大都被赶回寂寥的草原,不甘和落差总是十分强烈 。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本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日子挺闲适,透着一股不羁潇洒的自由,可待在中原将近一百年,过惯了高屋大殿的日子,再回去住蒙古包就享受不起来 。
所以蒙古对大明的边境线入侵一直十分严重,属于时不时就得来打个秋风,不捞点财物就算丢的愤愤不平心态 。
因此自明太宗时期,秋季烧荒就是载入《明史》的一项常规活动,选择秋季也很考究,春天万物复苏草的生长周期快,这边刚烧完,一场细密的雨就又长出来了 。
可秋天就不一样了,牛马也需要贴秋膘存储热量过冬,饭量就比平时大,草被烧掉又得等待来年春天,所以青黄不接让牲畜饿几个月肚子,直接就对蒙古的战斗力和经济造成滑铁卢般的打击 。
但烧荒虽说从未断代,可逐渐就不是主流遏制草原民族发展的首选了——原因在于此举不足也很多 。
头一个就是会激化矛盾,任草原大汗来了又走,他们对衣食供给方牛羊马都十分看重,弄死他们的牛马,游牧民族全都会咬着压根伺机报复,恨意会加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会给边境城镇带来巨大的防守压力 。
再则就是收益有限,草原民族不会只在一块草地上放牧,中原王朝不可能烧光所有的草,顶多就是围绕着边境烧掉少许,再深入其腹地,就有被包抄歼灭的风险 。
所以吃亏长记性的游牧民族,只需要把牲畜在秋季赶到汗国附近,那烧了的影响就会降至最低,毕竟草原也不都全是草,中间还有湖泊等水源,火烧到此处自然就扑灭了 。
然后还有烧荒的实际操作难度较高,秋季一般风向为西北风,但凡出一点纰漏,连绵大火就会反烧到自己的城镇 。
因而中原王朝有了更好地遏制草原民族的方案,开市就是一项,通过在边境市集开办贸易,用金钱买其牛马,相当于把草原民族变为自己的马夫,大家一颗心都想着发展畜牧业,攻击力自然降低 。
与此同时,中原王朝还会宴请草原大汗和贵族,以大量财宝收买他们,腐化其对中原王朝的敌意,这里就得上演庙堂上的“纵横博弈之术” 。
比如分而化之,大汗有好几个儿子,挑一两个相对贪财爱色的收买,把有雄心的搁置在一旁晾着,过不了几年,草原上就得自相残杀,内部都乱成一团了,也就无心进攻中原了 。
从纷乱到统一,中原王朝起码可以消停许多年,哪怕其有一位文武双全的雄主让实力重新强盛,再复制一次分化的过程,影响力远比千里迢迢去草原上放火要收益高且见效快 。
综上所述,中原王朝自古就有烧草原以达到遏制游牧民族发展的策略,只是随着激化矛盾会引起疯狂反攻、收益有限和操作难度高等现实因素摆在眼前,逐渐就不烧草原了 。
他们开始用开市、收买其贵族等手法来破敌,应用了《孙子兵法》所说的“攻心为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其子民倒腾牛马只为挣钱,草原贵族则互相攻伐 。
纵使有进攻中原的心,战马都拿去换钱了,没了那肥沃的水土,临时买来的马匹也耐力不足 。

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